央广网北京4月16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有消费者在二手交易平台出售闲置商品却被不法分子盯上,最终被诈骗损失1万多元。整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最近,消费者李先生将家里闲置的婴儿车放到了二手平台上进行出售。很快就有买家联系他并拍下付款,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可没有这么简单。买家联系李先生说他在付款时出了问题,账户和资金被冻结了,需要李先生帮他操作一下才能解冻。随后,他(买家)引导李先生加了微信,一个圈套由此展开。

  这名所谓的“买家”通过微信发送给李先生一个二维码,扫描之后显示出的页面跟二手交易平台页面一模一样。一个平台客服的账号联系了李先生,告诉李先生完成会员认证就可以激活买家账户,李先生需要将系统发的验证码告知客服验证。

  按照对方的提示,李先生一步步操作后,刚把验证码告知这名“客服人员”就立刻接到了25笔扣款信息,每笔扣款500元,账单详情显示为“临时商品”,共被刷走12500元。

  发现被骗后,李先生立刻致电平台客服部门请求冻结这笔资金,同时报了警。目前,警方已经立案。一个月后,李先生接到平台提示,因为被交易的12500元是通过贷款的形式刷走的,必须尽快将这笔款项还清。李先生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被诈骗了,向平台反馈也还是要还款。目前,这件事给他和家人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被骗走的钱平台能不能立刻拦截?消费者逾期不还有什么后果?某电商平台金融专员表示,多数平台金融产品不仅可以完成本平台的交易购买,还支持向其他平台付款。如果骗子向其他平台付款,他们就无法拦截。如果用户逾期不还这笔款项会影响信用记录。

  对此,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赵占领律师提醒,这是典型的电信诈骗。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是以“买家”的身份实施诈骗,受害者是一个“卖家”通过二手平台进行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对交易平台的流程、交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纠纷不太了解。案件中,“卖家”和“买家”的沟通通过微信进行,没有在二手交易平台进行,这种行为要自己承担责任。

  很多不法分子通过发送虚假链接诱导受害者点击链接,进而使用了某种金融支付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关系性质变得复杂,一旦受害者遇到这种情况,并不能仅通过向平台投诉和报案来解决问题,还需要还款,消费者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