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3日消息(记者赵巍)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食品行业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承受了较大压力,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一方面,食品企业在生产、加工、运输、零售等环节遇到诸多难题,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也受到较大冲击。

  为了更好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近日联合发布一项“食品安全消费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最希望了解食品消费常识和辨别知识,最希望食品企业严格出厂检测、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同时希望提高食品准入资格,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音江介绍:“舆情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食品安全消费舆情信息主要集中在食品抽检结果、禁食野生动物、冷链食品风险、食品安全消费提示、自制食品问题、野生食品中毒、代糖代餐食品谎言等八个方面。”

  陈音江进一步介绍了疫情之下消费者最担心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接近五成的受访者最担心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接近七成的受访者最担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减少了外出用餐频次,接近五成的受访者增加了网上购买频次;另外,超过五成的受访者买到问题食品后选择自认倒霉,只有不到两成的受访者选择向消协或有关部门投诉。”

  疫情之下,如何更好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栗元广建议,应从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等方面保障食品消费安全。栗元广指出,要压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确保生产经营过程合法合规。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查处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等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符合吊销许可证条件的,一律吊销;符合处罚条件的,一律从严处罚并处罚到人;涉嫌犯罪的,一律移送公安机关。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企业恢复生产经营活动,希望把疫情的损失降到最低。但平衡企业利润不能放弃食品安全的底线。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总队三支队队长王琰给企业提出两点建议:“食品企业应牢牢守住初心,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安全地组织生产,老实本分地经营。此外当企业有创新做法、想法时,要及时跟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沟通,获得认可,以免踩到监管高压线。”

  在发布报告的“食品安全消费研讨会”上,多家企业签署了《食品安全倡议书》。有企业负责人在现场宣读了《食品安全倡议书》:“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标准,开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认真履行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出厂检验制度和进货检验制度。售出的产品要具有可追溯性,发生问题及时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