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端午,民俗释放魅力,本地周边游扮演假日旅游主力。

  端午小长假3天,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152.68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80.8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7.08%和25.94%。全省纳入监测的131家旅游区(点)累计接待游客245.26万人次,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970.17万元,同比分别下降61.66%和67.49%。

  疫情倒逼旅游市场挖掘新内涵,发展新业态,端午假期湖南旅游市场平稳恢复。积极探索自救转型之路,我省旅游业界也期盼政策春风:低风险地区放开跨省游。

  民俗游显魅力,乡村游潜力大

  6月25日上午,汨罗江上,鼓声激越。汨罗屈子祠前,民间龙舟队在香草湖劈波斩浪。“我们的节日·端午”屈子文化园游园活动上演龙舟竞渡好戏。

  今年端午节,正值常态化疫情防控。三湘大地,粽叶飘香。从汨罗屈子祠,到宁远文庙,全省节日主题文旅活动精彩纷呈,民俗游等文旅消费需求旺盛。

  岳阳楼景区捧出民俗文化“盛宴”——巴陵戏进景区,端午节当天,巴陵戏剧在岳阳楼新碑廊精彩上演,游客移步换景,享受“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魅力之旅。

  常德桃花源景区开设民俗“市集”,包粽子、沐兰汤、射五毒、登高祈福等特色活动,引得游人纷至沓来。

  吉首矮寨奇观景区在天问台举行祈福活动,再现屈原问天场景。

  民俗文化赋能旅游品质提升。生态健康、回归自然的乡村旅游仍是假日旅游“主角”。

  “听着轻快的摇蜜声,闻着甜蜜的花香味,才知道蜂蜜原来是这样摇出来的。”6月26日,长沙游客李亮亮在浏阳大围山镇体验蜂脾如何变成色泽亮黄的蜜汁。端午假期,大围山镇推出的“红色研学”“慢游围山”两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3天假期,3万多名游客在大围山上畅游森林,在大围山下摘小水果、游白沙古镇、玩漂流踩溪、品‘围山八蒸’、住特色民宿。”大围山镇镇长邵哨说,疫情催生游客到山里乡下“吐口气”的需求,大围山镇做产品优服务,成为假日长沙周边的避暑地。

  假日期间,人们纷纷走进乡村,亲近自然。娄底市娄星区的花溪谷、凤凰山庄,株洲云上大院,东安县南溪花海,益阳罗文花海等乡村旅游景点活动丰富多彩,乡村旅游潜力巨大。

  挖掘新业态,景区谋自救

  雨过天晴的夏日,芙蓉镇大瀑布水声轰隆,浪花四溅。游人从大瀑布下的小路徒步穿行而过,享受着“瀑中观瀑”的清凉。

  “疫情促进了景区转型成功。端午假期3天,芙蓉镇景区接待游客1.25万人次,恢复至去年同期七成水平。”湖南华夏投资集团董事长钟飞介绍,受到疫情重创,逼着景区转型,自5月1日以来,芙蓉镇开始免除景区门票,同时新打造了《花开芙蓉毕兹卡狂欢》旅游演艺,引导更多民宿主提质民宿品质,把影视文化植入当地餐饮业,这些举措极大拉动了景区二次消费。

  夏夜的长沙铜官窑石渚湖畔,国潮与新潮激情碰撞。新华联铜官窑古镇景区四大戏楼里,口技、花鼓戏、皮影戏精彩不断,还有龙舟电音节、激光烟火水舞秀、铜官夜市,一系列夜间旅游产品,点燃长沙夜游消费市场。长沙新华联铜官窑古镇景区相关负责人苑赟介绍,景区以夜间旅游产品为突破口,促进了人气复苏,3天共接待游客3.36万人次,是一份亮眼且不易的成绩。

  芙蓉镇景区、铜官窑古镇景区之举,是我省众多文旅企业一边自救、一边转型的缩影。疫情倒逼旅游市场挖掘新内涵、发展新业态,我省一些旅游景区度假区奋力自救,转型步伐提速。

  常德桃花源景区发力康养旅居,开设斋菜宴、花果宴以及养生擂茶宴,邀请太极拳老师免费教学。在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小而美的精品民宿一房难求,适应新时期游客对“低密度高质量”的新需求。

  我省旅游专家北冰表示,景区要活下去,与趋势同行是方向,特立独行是方法。旅游发展趋势是高品质旅游,注重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精细化运营,培育专属个性,才是景区自救的重点。

  复苏仍艰难,期盼跨省游

  多方力促旅游复苏,但一组数据仍显示复苏之路的漫长。

  端午小长假3天,武陵源核心景区接待游客1.52万人次,同比下降43.96%;天门山景区接待游客1.49万人次,同比下降50.43%;南岳衡山接待游客4.86万人次,同比下降21.10%。

  我省多家旅游景区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周边游的体量有限,难解旅游市场之困。

  “不论乡村游、还是景区周边游,从消费层面讲,到乡下吃顿饭,最多住一晚,其消费拉动力无法跟跨省相比。”省旅行社协会会长左毅认为,跨省游驱动的国内长线产品是旅行社和景区的重要依托,跨省游低迷,景区就难脱困境,旅行社就难以复产。

  今年以来,张家界市营造健康生态安全旅游环境,推出优惠政策,发布自驾游线路,开展旅游营销,力促旅游复苏。

  “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以省外游客为主要客源,促进张家界旅游复苏,省内游难以替代跨省游。”张家界市副市长欧阳斌说,省内游难以支撑旅游产业链,期盼低风险地区逐步放开跨省游,让正常的旅游态势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