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衡阳4月20日消息(记者 张志诚 实习生 范凌睿 通讯员 周健 颜伶俐)扑棱扑棱,上千只麻花鸭冲向水塘,引得圈在池塘边另一处鸭舍的大小鸭子也“嘎嘎嘎嘎”欢歌。

麻花鸭是李花村的“宝贝” (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摄)

李花村坐落在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霞流镇,面积5.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2500多亩,辖25个村民小组,人口2582人。村内湖泊、水库星罗棋布。该村村支两委以饲养鸡鸭产业链为龙头,引领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2021年全村仅禽蛋产业产值就超过了3亿元。这个过亿元的指标,李花村已经连续保持了6年。

霞流镇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21年,李花村人均收入达到了59000元。

  李花村的麻花鸭 (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摄)

先富

4月19日,记者慕名来到李花村采访。

村部是一栋传统风格布局的三层楼,进大门一个堂屋,右面墙上是介绍李花村历史和荣誉的招贴。左面墙上密密麻麻的人物头像吸引了记者注意,照片栏顶部有一条长横幅,写着“李花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职阳光台”。走近一看,都是李花村党员头像,每张照片下有姓名和分担的职责,如“环境卫生监督岗”“安全生产监督岗”“科教致富信息岗”等。

李花村村部大厅(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摄)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摄)

从左手边一个敞开的小门进去是李花村的“政务大厅”,一个长约五六米办公吧台,三位年轻工作人员坐在吧台内,一人正在耐心回答村民咨询。

据了解,村民基本的生产生活相关问题都可以在村“政务大厅”咨询或得到解决。

李花村“政务大厅”(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摄)

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阳国清介绍,禽蛋产业目前是李花村的主导支柱产业。

李花村是产粮大村,以水稻、油菜种植为主要农作物,为禽蛋产业发展提供了饲料的原材料。加上湘江绕村而过,水质清澈,饲养的鸡鸭下的禽蛋品质优良,鲜蛋对着日光透射,蛋黄轮廓清晰,加工后起沙流油香浓醇厚。

李花村里的一个养鸭基地(央广网发 衡东县委宣传部供图)

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李花村家家户户养鸡喂鸭延续了数百年。阳国清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他还是一个不到20岁的毛头小伙子,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当敏锐察觉到了国家对市场管理的变化,便利用李花村毗邻衡山火车站的优势,发动几个有想法的村民“搭伙”——女人每天去周围农户家里收鸡蛋,男人坐火车送蛋到广州去卖。收购时一个鸡蛋约5分钱,卖到广东一个鸡蛋可卖一毛多。一个男人最多可以带1000个鸡蛋,跑一趟二三天,可以赚四五十元钱,对比当时行政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月收入普遍在30元上下,极大地提高了“搭伙”村民的积极性。

女人收购,男人贩卖,肩挑手提,就这样进行了约6年,阳国清等人在贩卖过程中发现,仅仅转卖鸡蛋利润有限,而咸鸭蛋皮蛋在广东有销路。1983年,几位村民联合起来开了一个小作坊,深加工做咸鸭蛋皮蛋,一个蛋的利润由原来的几分钱上升到了一毛多。一年后,由于销量增大,市场政策也日益宽松,李花村的小伙伴一改乘火车的老套路,变成了用汽车托运。

李花村一个咸蛋黄生产车间(央广网发 衡东县委宣传部供图)

“当时一车可以装一百多箱,一箱里面有三百多个鸡蛋鸭蛋,总共有三四万个鸡蛋鸭蛋,可以挣好几千块钱。那个时候,卖一车货回家能建一层楼,我们家的房子就是这么盖起来的。”阳国清回忆那段往事,充满了喜悦。

此后,李花村的小伙伴生意越做越大,小作坊变成了公司,经营模式也从李花村生产往广东销售,变成了直接在广东买地建房办厂。将鸡鸭从衡东运到广东,在当地饲养加工,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阳国清说,他在广东买了十几亩地,在广州成立了自己的食品公司,事业有了质的飞跃。

当年的毛头小伙,一个个都变成了事业成功的能人,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纷纷邀请他们回家乡创业,带领家乡的村民集体致富。

阳国清说,这与他们振兴家乡的想法不谋而合。

回乡

2010年初,在广州打拼近20年的一批人回到李花村。

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民的鼎力支持下,阳国清被推选为村总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村支两委充当致富领头羊,李花村一年一年发生变化,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先富带未富,全村实现了集体脱贫。

阳国清说,村里现在有94名党员,每个党员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党员不仅自己要致富,还要带领帮助身边群众致富;不仅要管好自己分内的事,也要管好村里的“闲事”。李花村党员起到了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

李花村党总支书记阳国清接受央广网采访(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摄)

阳国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阳国清从广东回到李花村后,村支两委鼓励村民就地就近创新创业,完善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农民参与乡土经济,构建联结紧密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采用合作制、合同制、订单收购等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民分享禽蛋产业发展的红利。

2010年3月,衡东县绿然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阳国清担任“绿然”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吸收入社成员62户,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四供一销”措施,即提供技术、鸭苗、饲料、兽药,提供统购统销。针对村民的实际情况,“绿然”合作社前期全款垫资为村民提供鸭苗、饲料、兽药,免费对村民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在养殖过程中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对村民生产的鸭蛋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所有成员年终参与分红。

走进李花村,给人的印象水塘多,大水塘多。一路走过去,每口水塘里都有鸭。其中一口约20亩的干涸大塘吸引了记者注意,村民说这口塘不养鸭,晒干灭细菌后,用于养鳜鱼。

大塘一侧是衡东汇溪谷食品有限公司一栋宽敞的厂房。这是李花村2017年成立的一家集咸蛋腌制、咸蛋黄生产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汇溪谷”公司以“绿然”合作社为养殖基地,依托农业部、湖南畜牧兽医研究所建立绿然—汇溪谷技术市场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研发—养殖—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

记者征得同意走进一个车间,一条专做咸鸭蛋的生产线,工人正在忙碌。

汇溪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摄)

传动带上,工人透过灯光仔细检查每一个鸭蛋,确保个个新鲜无破损、品质无问题。传动带将鸭蛋分别送到两个大大的泥浆圆盆前,再按顺序和间隔一个一个滚进泥浆盆里。车间一侧堆满了已经装箱的咸鸭蛋。

村民细心检查每一个鸭蛋(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摄)

衡东汇溪谷食品有限公司也是阳国清发起成立的,采取订单式收购,与养殖户签订购销合同,以高于同期市场价0.2元/斤,敞开式收购鲜鸭蛋,帮助蛋鸭养殖农民规避市场风险,解决农民鸭蛋销售困难的问题,保障了禽蛋产业的发展规模逐年攀升。

最让阳国清感觉自豪的还是2018年初,他倡导创办了“村社合一”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衡东县李花缘种养专业合作社,也是衡东县第一家由村党支部发起成立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

阳国清的想法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村里公益事业捐钱捐物重要,而让每个村民都能够自己当股东、参与到村集体中来创造价值,创造财富更有意义。

“李花缘”的模式为“人人当股东,个个有分红”,设置了上限,每个村民入股不超过2000元。为了打消少数村民的顾虑,阳国清承诺合作社赚钱了,大家按股份分红,万一出现亏损,他个人负责“兜底”,确保村民的本金不受任何损失。合作社股权归全体村民所有,其中26户贫困户免费入股,享受7%保底收益,并优先享受务工安排,成为当年产业扶贫攻坚基地。目前,李花缘合作社已经筹集资金超过500万元。

在村企业工作的村民王雨香向记者介绍村里的变化(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摄)

“李花缘”的主攻方向是油茶种植和林下土鸡养殖相结合,一种接地气立体种养产业模式。目前,“李花缘”有优质油茶林128亩——相较于传统品种,出油率提高35%。油茶林内全部采用自动化灌溉设施,一键启动将灌溉水肥输送至每一株油茶树,极大减轻了人力负担。三黄鸡在林下采食小虫和杂草,肉质紧实鲜甜,而鸡粪也成为油茶林的天然有机肥。

据了解,“李花缘”目前饲养林下走地鸡20000羽,有养殖栏舍5栋,饲养特种水产12亩。2021年销售收入350多万元,创净利润46万元。利润除用于扩大再生产外,全部用于村集体各项事业发展和村民分红。

崛起

阳国清回到李花村后,依托他担任法人的企业和合作社,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其中,为村民修建电排13座,新修水渠5公里;每年为村民提供抗旱电费50多万元,保证1万多亩农田的灌溉;硬化乡村道路6公里;新修路灯1公里;为困难群众募资建房3栋;为多名贫困学子和3名重大疾病村民提供经济帮助,让村民实实在在受益。

如今,李花村有大型禽类养殖基地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8家,禽蛋深加工企业4家,家庭小规模加工56家。已形成了禽蛋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2021年李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2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约6万元,全村禽蛋产业产值超3亿元,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李花村的荣誉墙上有不少“国字号”奖牌(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摄)

在李花村村支两委带领下,小小禽蛋圆了村民致富梦。

阳国清说,作为一个喝着李花村的水吃着李花村的米长大的李花村人,一个共产党员和支部书记,这是他的职责和使命,“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党和政府也给了我很多荣誉,去年还荣获湖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编辑:唐丽丽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