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湘西4月21日消息(总台记者 赵喜 央广网记者 唐丽丽 通讯员 朱勇 张国东)4月15日,天下着蒙蒙细雨,湖南湘西龙山县茨岩塘镇甘露村村民杨昌位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就来到红二、六军团兵工厂陈列馆开门。

虽然受疫情影响,来陈列馆参观的游客并不多,但他还是很认真地检查电路、打扫卫生、拔草……如果有游客问起当年的往事,他除了详细讲述从父辈那里听到的故事,还会特地把游客带到打铁车间和被服厂,告诉他们当年爷爷奶奶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支援红军。

像这样的工作,杨昌位已经坚持了5年,从未间断。

(央广网发 视频截图)

杨昌位担任管理员的红二、六军团兵工厂陈列馆,就在距离他家大概100米远的地方,是龙山县178处红色遗址、旧址之一。茨岩塘,在土家族话里的意思是“大石头里的坝子”,这里群山环抱、易守难攻。1935年5月6日,任弼时、贺龙等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及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机关迁至茨岩塘,从此红二、六军团进入了以茨岩塘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大发展时期,茨岩塘也因此被称为“武陵山中的遵义城”。

历史足迹不容磨灭,红色文化代代相传。如今,在龙山县,像杨昌位这样直接或间接从事红色旅游服务行业的群众有近万人,他们做讲解员、开红军餐馆、参与红色文艺作品演出……成为龙山县借助红色文化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生动缩影。

三代人的红色传承

穿行于茨岩塘镇,当年红军留下来的足迹随处可见。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红二、六军团医院旧址,红二、六军团供给部旧址,龙山县委旧址等在这里保留完好。甘露村姚家大屋是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所在地,杨昌位一家与红军兵工厂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央广网发 视频截图)

1935年5月,红二、六军团的兵工厂、枪械修理所、被服厂迁到甘露村。当时兵工厂有两台车床,制造、修理了大批红军所需要的刺刀、步枪、机枪、各种子弹、手榴弹等武器弹药。“这里就是我爷爷当年工作的地方,他在山上把炭烧好之后,运到这里,在兵工厂用来制造大刀等武器。我爸爸年龄小,就随便在厂里给人打打下手。”在打铁车间,杨昌位指着火炉说道。铁锤落,火花起,一件件武器就是从这里制造而成,输送给战斗前线。

在不远处的被服厂,杨昌位的奶奶当年在这里和其他妇女一起缝制军服。“那时候没有电,晚上她们只能在桐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给红军缝衣服。”杨昌位的父亲告诉他,当时一起在兵工厂工作的有一百多人,条件艰苦,大家每天5点起床一直忙碌至深夜,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从未有人抱怨。在这里,兵工厂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发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军工生产体系,成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规模最大的军工生产战线,为武装红军、支援革命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老百姓的革命热情被迅速点燃,纷纷投入到打土豪、分田地,参军参战和反“围剿”中。战斗之余,红军帮助老百姓耕田、收庄稼,和群众打成一片。在杨昌位父亲的印象中,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对老百姓非常好,“他告诉我说,土匪来了老百姓害怕得要跑,红军来了老百姓就很高兴。”杨昌位回忆。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实施战略转移,红六军团第18师奉命留守掩护军团主力突围。同年12月23日,红二、六军团主力入围长征后,红18师从龙山县境抢渡酉水,离开湘西进入鄂西。至此,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结束了在湘西的活动。红18师撤离茨岩塘,是最后出发长征的红军队伍,茨岩塘成为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据杨昌位介绍,红18师离开时,他的父亲也想加入红军参加长征,但是未能成行。“我爸爸只有16岁,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红军不要独子,不会像国民党那样强行拉壮丁。”

红军离开后,为了纪念结下的军民鱼水情,当地将兵工厂所在的赶鹿坪村改名为甘露村,寓意红军给当地带来曙光,日子过得像甘露一样甜美。而杨家和红军的故事,并未结束。

2017年,红二、六军团兵工厂陈列馆在甘露村开馆,找谁来做管理员呢?家离得近、父辈在兵工厂工作过的退伍老兵杨昌位成为最佳人员。得知需要有人看管兵工厂陈列馆,杨昌位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别人都问我,在这里工作一个月能拿多少钱。实际上,我一分钱都没提,我愿意为这里出力。”

(央广网发 视频截图)

每天给陈列馆开门、打扫卫生、整理东西,杨昌位待在馆里的时间比家里长。游客想听红军的故事,他就把从父辈那里听到的往事讲给他们听。每次站在当年爷爷、奶奶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杨昌位讲解得分外动情,他一边想象当年的工作场景一边讲解。这为杨昌位赢得了不少“粉丝”,有位上海的游客夸他“讲得比专业讲解员还好,我喜欢听你讲解”。

下班后,杨昌位也没有闲着。吃过晚饭,他必须绕着陈列馆外围散步。“虽然馆里没人了,但是也得时刻盯着防火等情况,一旦有什么异常,我可以随时上报处理。”这份陈列馆的工作,已经深深融入杨昌位的生活中。

赓续红色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在茨岩塘镇,当地重点建设了红二、六军团长征纪念园、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陈列馆、红色旅游研学基地等项目,让生态农业、民族风情、红色体验、自然风光有机融合,交相辉映。

和其他红色旅游景点不同的是,这里摒弃“一架床、一张桌、一条凳、一盏灯、一个讲解员”的传统呈现方式,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融入集体活动中,同时还将模拟战场、电子对抗、军事竞技、农事体验、文艺联欢等新技术、新思路、新玩法引入红色体验内容。

(央广网发 视频截图)

在此基础上,龙山县建成了茨岩塘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洛塔精神陈列馆3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打造了“武陵红船·梦回龙山”红色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从“静态展览”向“活态传承”的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2021年至今,龙山县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近亿元,红色旅游已成为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眼下,连接张家界桑植县和龙山的桑植至龙山高速公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建成通车后,将全面打通龙山到张家界的旅游通道,有利于龙山与张家界旅游深入对接、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未来,龙山将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龙山段)建设和茨岩塘红色文旅小镇建设,重点打造红色精神传承基地、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建成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红色军事文化体验园和多业态的红色智慧旅游项目,不断壮大红色旅游产业。

“以后来龙山旅游的人更多了,我得把工作做得更好,我热爱这份工作!”杨昌位说,只要他还干得动,就尽力把管理员的工作做好,干不动了,就让孩子们继续完成。“我跟我儿子讲,将来我老了,来不了了,你就来照顾这里,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他说好,没有问题。”对于杨昌位一家而言,关于红军兵工厂的故事,还在继续。

编辑:欧峰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