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启动立法研究到表决通过,历时18年,个人信息保护法终于来了!

经过三次审议,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将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图片

 

今年以来,互联网行业的合规压力明显增加,据央视新闻报道,工信部已于7月末启动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围绕侵害用户权益、威胁数据安全等问题展开;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数据跨境的监管进一步收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强化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从根本上还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在此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正因应了数字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

现实生活中,对个人信息的滥用已无孔不入,广为诟病。比如笔者是位跑步爱好者,心仪某电商平台一款跑步鞋,终于等到6·18购物节,折扣下来比平时便宜200元,果断入手,而笔者的一位朋友在当天购买了同款跑步鞋,却比平时优惠了250元。就因为笔者是该平台的老客户,而笔者的朋友是新客户,就有50元的差价,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杀熟”之一种,老客户没有得到更低的商品价格和更优的服务,反倒成为被“收割”的对象。

按照法国当代哲学家波德里亚的象征符号理论,劳动是工业时代人的社会身份的自我确证,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的社会身份不需要通过符号体系来建构了,几个App足矣,你有几个家庭成员、爱读什么类型的书、常去什么地方……一言一行,均被记录在案,被“算法”捕获而去。

但是个人敏感信息是否得到数字平台的安全托管,面对大数据杀熟的无可奈何,以及个人信息被泄露后的电话、短信“轰炸”……这些都是社会公众挥之不去的困扰。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阙如,成为监管层面和社会公众的一种共时性隐痛。

个人信息保护法全文公布后,笔者从头到尾,阅读了这部法律,感受到该法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俱进、与数字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鲜明特点。

 

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大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未颁布前,对个人敏感信息的定义是模糊的,不可避免带来一定争议,这种模糊性给数据收集者可乘之机。

 

图片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对个人敏感信息做出了明确定义——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法的清晰界定,无疑是对诸多争议的正本清源。另外,对14岁以下未成年人实行更为严苛的信息保护,则体现了立法层面对未成年人的关爱。

 

图片

 

还有第69条,“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损害,个人信息处理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

这是法律责任认定中的“过错推定原则”。换句话说,平台是强势一方,个人是弱势一方,如果个人举证平台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可能连收集证据都很困难,这个条例实际是倒逼平台举证自己无过错,不然就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信息处理端的刚性约束强

一直以来,App过度索权即过度收集个人数据是互联网行业饱受诟病的一个焦点。一方面,很多个人数据已被平台拿走,另一方面,我们仍然在不知不觉被很多App实时收集个人网络行踪数据。例如一个天气预报App,要读取个人通讯录与个人通话记录,一个音乐App要索取拨打电话功能。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4~17条,明文规定对个人信息的处理,必须详细告知用户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种类以及保存期限。用户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应用状态,从头到尾都享有主动权、知情权和决定权。例如,一些App如果用户不给某项授权,就禁用服务,个人信息保护法生效后,个人用户可以硬气地拒绝授权,还可以继续得到服务。

另外,对“大数据杀熟”现象,个人信息保护法给出了明明白白的刚性约束,且看第24条。

个人信息保护法处罚严

互联网行业的商业模式对数据的依赖程度很高,行业内更新迭代的“打法”无非是围绕个人数据做文章,比如精准的广告投放与引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加持,使互联网行业获取数据的成本很低,企业有强大的动力去获取用户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将极大增加互联网科技企业违规获取或使用个人信息的成本,可能在监管处罚的重拳下,产生“一鲸落万物生”的震慑效果。

 

图片

 

“处五千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罚款”,第66条里对处罚金额的措辞,在法律条款中是不多见的。最高处罚营业额的5%,是个什么数?以某头部平台为例,其2020年营收额5000多亿人民币,5%就是200多亿人民币。

曾几何时,有一种奇怪的论调认为,为了生活的便利和高效,人们要让渡出更多的个人信息,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正式生效,这种怪论可休矣。数字经济的发展,与以往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一样,应以技术创新驱动为前提,而不是建立在对个人信息无休止的攫取与滥用上。

今年3月15日的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尘埃落定,不仅是维护个人数据权益的盾牌,也释放出国家下决心整顿数字经济领域乱象的信号,更是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红网·燃青年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