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土壤容重和碾压的再生稻收割技术

  湖北日报讯(记者孟静)“合理的分段水位调控、秸秆替代等措施能有效提高小龙虾生长,并缓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达到稻虾周年绿色低碳生产。”3月17日,在荆州市金穗家庭农场,华中农业大学李成芳副教授与长江大学朱建强教授正在查看春季稻田小龙虾养殖情况,指导再生稻绿色高效栽培。

  2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我国发展要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中,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是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的重要一环。

  厢作免耕技术

  湖北地处我国单双季稻混作区,水热同季,生产水平较高,在水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存在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高,水肥药利用率低、土壤养分失调、产量不稳等问题。为此,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生态与耕作研究团队联合长江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以降低湖北省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水肥药利用率、平衡土壤养分、稳定水稻产能为目标,在“微生物调控、碳氮协同”“甲烷减排、资源减耗高效、循环利用培肥”的绿色低碳丰产稻作技术理论框架指导下,创新提出了垄作免耕、氮肥减量施用、控灌增氧、秸秆资源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减药等绿色低碳丰产栽培技术,并集成“油稻垄作免耕”“麦茬稻机械化”“再生稻培肥与耕作”“稻虾周年培肥与耕作”等绿色低碳丰产水稻栽培模式。

  秸秆高茬还田技术

  李成芳副教授介绍,“低碳稻作”一直是团队重点研究方向。近三年,华农联合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在襄阳、黄冈、荆州等地累计推广855.2万亩,实现增产5.6亿公斤、节本增效6.03亿元。示范区水肥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水分用量减少26.5%,氮肥施用量减少21.5%,农药用量减少15.2%,每年甲烷排放量减少3.6万吨。在技术模式推广过程中,培训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5000余人次,绿色低碳理念和技术得到推广。

  据悉,水稻绿色低碳丰产栽培技术在水稻机插、机械施肥、秸秆机械还田、节约式水肥管理、绿色防控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水稻全程机械化、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的优质绿色低碳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实现水稻安全、优质、丰产和高效的全程绿色生产,使水稻连续大面积低碳丰产成为现实。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提高湖北水稻的市场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