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连日来,我国多地疫情呈现局部暴发和零星散发状态,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武汉是否安全?防控措施是否到位?这些问题牵动着市民的心。

  1月12日,武汉市通报,已对河北省两位确诊患者在汉行动轨迹实施排查、封控、流调、消杀等工作。

  “信息传播及时、到位,让人放心。”武汉市民杨溪说,去年底至今,每天都会收到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来的短信,有的是提醒注意防疫安全,有的是通报疫情防控信息,看得出武汉市的防控没有松劲。

  “绝不让市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1月6日,武汉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视频调度会。会上,武汉市委主要领导强调,要严格落实人员管控、食品物品管控、“哨卡”预警监测、院感防控等4个“不放松”。

  坚决封堵重点场所防控漏洞

  近日,武汉对石家庄市第57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武汉市的活动轨迹进行了调查和应急处置。其密切接触者548名,扩大搜索人员8107名,其活动轨迹外环境采样8225份,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魏晟认为,虽然57号病例在汉活动范围较广、接触人员众多,但未发现病毒传播,这与武汉市民佩戴口罩的良好习惯密不可分。

  1月12日上午,受57号病例影响的汉正街金正茂等商场恢复营业,进出人员需要严格扫码、测温。在蓝宝石市场一楼做生意的一位商户说,这几天虽然有点担心,但并不恐慌,因为市场防控措施很严格,商户和客户也很注意个人防护。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发现,医院、机场、车站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措施严格。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红外体温监测仪对每一位进入门诊楼的就诊者进行实时监测,进入科室就诊前,工作人员会提醒戴好口罩并扫描健康码;在天河机场T3航站楼入口处,旅客需在进站口扫健康码登记入内,工作人员给所有进入人员测量体温,登机前还需再次测温;在武汉火车站,乘客出示健康码绿码和测温后方可进入候车大厅,过安检时,红外测温仪再次对旅客测温;武汉地铁全线网240座车站,均设置体温过高乘客留观复测区,重点车站在自动售票机、进站闸机处均放置消毒洗手液……

  新“四必”扎紧社区防控篱笆

  “即日起北门和西门封闭,请所有居民从南门进出,出入请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1月初,武汉市青山区八大家花园小区张贴告示,小区3个出入口仅保留一处,便于疫情防控管理。

  小区居民袁浩说,关闭两处出入口对出行有一定影响,但是为了防疫安全,居民理解并支持。

  这厢是用物理手段扎紧“篱笆”,那厢是用科技手段加强管理。

  瓜堤后地小区位于汉阳区鹦鹉大道,去年11月,该小区安装了一套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居民进入小区要满足三个条件:必须是小区居民、必须佩戴口罩、体温必须正常。

  “坚决堵住社区防控漏洞,全市积极落实新‘四必’要求。”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要求,所有居民口罩必戴,中高风险地区来汉返汉人员必报、核酸必测,非本社区居民进小区和出差携带行李箱居民回小区“通信行程卡”和健康码必扫,“红区人员”和普通发热病人回社区口罩必戴、健康码必扫、体温必测、信息必录。

  进口冷链食品全面赋码溯源

  大型商超是疫情防控的重点部位。

  武汉市民徐佳伟喜欢自己下厨做西餐,进口牛排是他家常备的食品。

  冷链食品是否安全,是他到商超采购时最关心的问题。

  “在山姆会员商店购买冷链食品,我很放心。”徐佳伟说,通过手机扫描柜台上张贴的“鄂冷链”溯源二维码,食品的进口地、海关检验文书和核酸检测结果等信息一目了然。

  该店合规部经理杨建英介绍,除确保食品安全外,顾客进店流程严格按照戴口罩、扫健康码、测量体温进行管理。

  去年10月19日起,武汉市对进口冷链食品从“批批检”改为“件件检”,截至目前,已对24.1吨存量进口冷链食品做到全检测、全消毒。

  不仅如此,武汉市还加大了红区(冷链食品工作区)的管理力度,严格执行专门冷库、专职人员、专项通道、专业工具、专管台账、专业消杀等“六专”管理。

  “截至目前,‘鄂冷链’平台已经激活企业1015家,发放溯源码超过40万张,实现了存量进口冷链食品赋码全覆盖。”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