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1月5日武汉消息(记者 张卓 凌姝)据中国之声《朝花夕拾》报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文化的复苏见证着城市的复苏。不平凡的2020年,自7月3日恢复线下演出后,武汉琴台大剧院与琴台音乐厅以近两百场演出陪伴着武汉重新恢复生机。元旦期间,三场风格各异的音乐会,让跨年在美妙的音乐中进行。

  1月3日晚,演绎红色经典曲目的“燃情岁月”主题音乐在琴台音乐厅奏响,中歌爱乐乐团带来的《红旗颂》《绒花》《北京喜讯到边寨》《红色娘子军》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燃情音乐厅。新年音乐会背后还有哪些故事?总台央广记者对话中歌爱乐乐团指挥、小提琴教育家姜素民。

  记者:其实新年音乐会也是一个传统了,为什么会选择演绎红色的经典曲目?

  姜素民:我们听到的所有的曲目内容都是在老百姓熟悉的,是能够张口就能唱的作品,比如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特别是2020年末和2021年初这一段时间,我们这一套曲目非常受欢迎,跟观众有共鸣。我们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很多观众都站起来鼓掌,和乐团非常有互动。

  虽然这次演绎的曲目不是新的,但是能集中到一块,这是新的一种形式。从第一个曲目开始,到最后一个曲目,我们刚开始想的时候,就觉得是不是很难、很累?从头到尾听的这种激昂的、激情的,观众是不是反应不会很强烈?其实不然,我们演出几次以后,从头到尾都是有很好的反响,所以我们自己演起来也是非常有信心。我们演奏员也是非常热情。当然,在武汉来演出的意义是更重大。

  记者:此时此刻,从北京到武汉确实还是克服了很多困难的。走进音乐厅的观众,您最想传达给他们的是什么?

  姜素民:我们这次还是克服了一些事情,包括很多演奏员。核酸每个人都去做,我们都带着核酸检测证明来到这里,我发现武汉的朋友也很热情的拥抱我们,也觉得很幸福。

  我们带来的是激情、热情,我希望我们共同,“共同”不是“我们的观众”或者“我们的演奏员”,是舞台上、舞台下有一个紧密的互动,能够表达我们中国人民的积极性,战胜疫情,充满着这种希望。这次来的有些困难,最终目的也就是希望能够用我们的热情来激励我们的听众,有一个圆满的音乐会。

  去年5月,武汉市剧院恢复演出时,记者也曾探访过台前幕后的故事,离绪知多少,相聚情更浓。时间白驹过隙,在新春音乐会中,2020年已经永远成为回忆,这份留存在武汉琴台音乐厅的回忆又将是怎样的形态?总台央广湖北站记者凌姝对话武汉琴台音乐厅业务部副经理刘美。

  记者:2020年也是刚刚过去,回忆去年这一整年,有什么让您想到会流泪的演出吗?

  刘美:我们在7月1号做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当时邀请了4位医护代表就到我们现场来。其中还有一位是红十字会医院的,因为当时我们都知道红十字会医院是重灾区,形势特别严峻的。所以当医生讲到他的一些经历的时候,我觉得是泪目的感觉。穿着白大褂上去,说他来自红十字会医院,在除夕还有我们在家的时候,他一直在工作一线,他很平静的表述,但是对我们来说,觉得他们特别的伟大的。

  我们7月3号是第一场的公益演出,从线上转到线下要有一个过渡,所以我们从五、六月份开始就在筹备和铺垫,做场地的消杀,跟艺术家这边沟通。7月份,做了有7场的公益演出,基本上都是武汉本地的艺术家,他们都非常愿意来参加,全部都是爱心奉献的无偿的演出。

  从7月3号开始,我们是在国家的文件规定的30%的上座率的情况下,逐渐来恢复演出。到10月份左右,恢复到75%,一步一步逐步的让观众慢慢的走进来,从一点点的人数逐步扩大到75%。然后到12月份的演出的时候,基本上有很多演出就已经达到了60%—70%,相当于已经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的上线。观众的自然的选择来走进音乐厅,我们就觉得挺感动的,这样一步步走过来,我们彼此都经历了很多的心理的建设,也是超过我们预期的。

  记者:对全国来说,都是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的情况,然后包括我们音乐厅在内的各个这种演职团体,可能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2021年怎么把疫情防控做好的同时,然后把演出来做好。我们2021年有什么不一样的计划?

  刘美:1月份,我们包括元旦三场在内,一共安排了13场音乐会。就是有各种类型的,有交响的,有室内乐,有声乐,还有像我们的管风琴,然后还有黄梅戏比较有特色的各类型的演出。

  关于2021年,我们的想法还是挺多的,策划了10大系列百场演出——包括我们的交响系列,还有国乐系列,还有声乐、钢琴等等的。因为现在很多的国际上的团体都没办法来到中国,而古典音乐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欧洲的舶来品,也需要国际市场上的团体来交流。

  但是在这两年的话,可能他们就没办法进来的时候,我们其实还有一个设想,就是说挖掘本地的艺术资源。比如说,我们有想到的像利川或者是宜昌那边民间的或者说有特色的地方音乐,像龙船调,我们也想着能不能有一个去挖掘的契机,他们那边也在发展旅游业,文旅结合,当然,这是我们的一个初步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