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13位参加全国两会的“院士”代表委员畅谈创新武汉

2018-03-14 08:24:00来源:长江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议。

  院士是国家高层次学术带头人。武汉把对接服务“两院”院士作为“人才引领创新、创新推动发展”的新抓手,大力发展“院士经济”,积极引进顶尖人才。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在全国两会现场,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13位院士,他们对武汉这座创新之城印象深刻,认为武汉力推“院士经济”,是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助力。院士们表示,武汉科教资源丰富,引进顶尖人才诚意满满,将以拳拳之心助推科技进步、助力武汉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

  建设创新型城市 引得来、留得住院士

  去年4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应邀参加在武汉召开的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院士恳谈会,对武汉的创新创业环境留下良好印象:“武汉聚集的创新要素,为创造知识型经济提供强大动力”。

  “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引得来、留得住院士。”宋宝安认为,武汉发展“院士经济”有基础、有实力。

  宋宝安说,院士是国家高层次学术带头人,有影响、有资源、有经验,能集合优势力量攻克难关,实现科技的更大创新,“重视院士人才,抓住了人才引进的关键点”。

  近年来,宋宝安所在的贵州大学一直与华中科技大学保持着学术合作,他经常听到科教界同行谈到武汉优厚的人才引入机制,让他对武汉产生浓厚的兴趣。

  “环境好,还要有适合的产业,院士才能发挥作用。”宋宝安建议,武汉要根据需求、市场来邀请、配置,把“院士经济”转化为“院士效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向宇:

  武汉是人才的“富矿”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我都去过,经常会去做学术交流。”9日,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向宇对武汉的高校如数家珍。他说:“全国两会后,我马上要启程前往武汉参加一个学术交流研讨会。”

  周向宇认为,武汉有很多高校、大学生,是人才的“富矿”,这让很多城市羡慕不已,但之前不少武汉的毕业生,纷纷选择前往北上广深等城市发展。去年,他已经听说了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等系列政策。“这说明武汉很重视留住人才这个问题”。

  他告诉记者,自己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属于基础学科,如果有武汉方面的邀请,他会考虑带着自己的团队前往发展,“武汉是个特别有希望的城市,无论是经济还是基础设施,发展势头都很猛,几乎每次去都能看到积极的变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

  规划建设“武汉科学城”这个构想很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与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在微生物领域多有学术交流,3月9日,他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有丰富的高校和科研资源,规划建设“武汉科学城”这个构想很好。

  他认为,目前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瓶颈,主要在于评价体系上。不仅要鼓励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到纸上,还要更多地鼓励他们把论文写在经济建设上。

  作为去年新当选的院士,郑裕国表示,院士主要是对过去成绩的认可,是一种荣誉称号。成为院士之后,更要潜心学术与科研,参加国家咨询活动,为一些决策提供意见,同时还要提携后学,培养年轻人。科研有传承,形成团队,这是院士应尽的职责。

  他建议,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让引进人才、本土人才同成长。

  院士们谈武汉引才 高质量推进地方经济发展核心是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

  招才引智政策切中核心之脉

  “如何高质量推进地方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就是人才问题,作为科教重镇,武汉出台的一系列招才引智政策,切中了最核心之脉,一定要落实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张改平说,武汉力推“院士经济”,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助力,这是好事。制定好的人才政策固然重要,但落实好更重要,解决所有问题的“金钥匙”就是四个字——实事求是。只有把人才引进来做出产品、做出产业才是实在的。

  张改平建议,有很多院士是搞基础性研究的,他们的作用贡献容易被忽视。事实上,基础研究虽然在短期内不能产生直接作用和效益,但它却是创新的源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吴一戎:

  找到适合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

  “武汉高校云集,地理位置优越,因此不少学术交流会都放在武汉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吴一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去年9月,他还曾前来武汉,参加了第四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

  吴一戎表示,如今各地方政府都愈发重视人才的培育、引进,武汉是科教资源大市,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实施与院士对接服务制度,积极建设院士工作站、院士创新创业园,这些都能看出武汉的诚意,值得肯定。

  同时,他建议,各地市要找到适合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钮新强:

  重视研发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

  “武汉的科研资源十分丰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钮新强认为,武汉高度重视创新,要将科技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为此进行了大胆创新,出台了很多留住人才的政策,非常接地气。

  他认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国家要在政策体制方面给予扶助,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促进体制机制的融合。此外,对人才的激励要进一步加大,重视从事研发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对武汉规划建设“武汉科学城”,钮新强非常支持。他认为,人才是一个区域发展最基本的因素,科学城在规划建设中一定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居住、文化等环境,这样才能吸引全球高端人才聚集。“要瞄准未来,发展有潜力的科技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

  引进高精尖人才关键是个“实”字

  “武汉高校云集,也有很多科研院所,要发挥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一定要吸引人才。近一年来,武汉实施的百万大学生留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等一系列资智聚汉工程,这些举措都很好。”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一定要吸引顶尖人才,让顶尖人才留在武汉。

  他建议,无论是建院士工作站,还是出台系列吸引高精尖人才的政策,最关键的还要是讲究一个“实”字,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院士们最看重什么 用事业、用平台、用机制吸引顶尖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

  相比薪水、物质待遇,院士更看重谋事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认为,院士不仅能发挥个人智库作用,还能组织更多人才参与科研,让某个领域的竞争具有领先性。

  从事稀土研究多年,严纯华对“院士”一词有自己的思考:“院士的头衔实际上只是对他过去科研成果的肯定,必须不断作为”。他认为,院士多对自身有着较高要求,有奉献的愿望,因此,决定他们去留的更多是情感、事业上的因素。

  “护才、爱才、惜才,才有资格谈用才,相比薪水、物质待遇,院士更看重谋事平台。”严纯华建议,武汉打造“院士经济”,首先应做好平台和机制建设。

  “一个科研中心建设成功与否,关键是人”,严纯华建议:要重视人才队伍的丰富性,广泛吸引大学毕业生等年轻力量,让更多有想法的年轻人有施展才干的空间,这能产生强大的能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

  氛围有了 好的转化机制更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认为,重视院士资源,并以此带动城市发展这个想法很好,将世界级的研究成果带到武汉来转化,不仅能促进武汉的经济发展,也是造福社会的事。

  他提出,重视科研转化尤其要注意一点,很多科学家的研究项目,可能是个长期性的过程,短期内看不到效益,一定要给他们足够的支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倾斜。”窦贤康认为,这会让科技成果的转化更接地气。

  窦贤康说,在武汉,科技成果转化的氛围有了,但好的成果需要有好的机制来转化,目前高校研发硬件方面发展很快,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很高,他希望政府能搭建好产学研桥梁,助力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

  引进人才要重视梯队建设

  “我去过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印象很深刻,湖北武汉可以整合全球相关领域的科研产业力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电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专家,李灿表示,武汉科教资源丰富,提出发展“院士经济”值得肯定,将促进有成就的科学家更好地发挥作用。不少院士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收获了很多科研成果,很多优秀的成果需要进行转化,如果武汉充分用好这些资源,将极大促进地方产学研的发展。

  他强调,在“院士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才梯队的建设,院士很重要,老中青结合更重要,要把院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年富力强的中年科研骨干发动起来、促进青年人更快成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院士们建言创新武汉 希望有更多科技成果在武汉落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兰荪:

  打通高校、企业通道,让产学研真正结合

  今年64岁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兰荪,是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郑兰荪建议:“如果把高校到企业、企业到高校两条通道进行深入融合,形成良性循环,产学研真正结合,更多科技成果在武汉可实现落地、孵化。”

  郑兰荪说,武汉高校云集,科技力量雄厚,几乎每年都要到武汉进行学术交流,对武汉的发展变化印象深刻。他建议,武汉提出要与院士对接服务制度,依托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积极建设院士工作站、院士创新创业园,支持他们将世界级的研究成果带到武汉来转化,把科研团队带到武汉来创新创业。“这一提法非常好,说明政府对院士发挥科研能动,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郑兰荪说,如果有机会,他会考虑来武汉建立院士工作站,带科研团队来武汉进行科技创新,将更多研究成果服务于武汉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

  科技体制改革应做好“加减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是著名古生物学家,古鸟类专家,孔子鸟化石的发现者之一。

  周忠和认为,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周忠和说,在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应明确政府职能。政府部门出台宏观政策、合理分配科技资源、保障知识产权、对政策执行进行监督管理等,需要做的是加法;对于属于学术共同体自身应当去做的事情,政府部门则应多做“减法”。

  在周忠和眼里,科教资源一直是武汉最大的优势。他建言武汉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与在汉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探索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

  武汉要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8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科技创新,打开了话匣子,“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就在于它能够提供有质量、有价值的生产生活要素。”

  崔向群认为,武汉是一个科教大市,要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承接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任,打造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腾飞的脊梁。

编辑: 张卓

13位参加全国两会的“院士”代表委员畅谈创新武汉

”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一定要吸引顶尖人才,让顶尖人才留在武汉。郑兰荪说,如果有机会,他会考虑来武汉建立院士工作站,带科研团队来武汉进行科技创新,将更多研究成果服务于武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