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襄阳5月18日消息(记者张迪 通讯员熊丹青)麦浪滚滚,满目金黄,又到了夏粮收获的季节。“襄阳熟湖北足”,作为全国夏粮主产区之一,襄阳是长江流域、中南地区首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也是全国夏粮大规模收割的第一站。

疫情当前,不见“麦客”——农机咋弄?

“再有一个星期就要开镰了,往年这个时候,河南、江苏的农机收割队已经过来了,今年因为疫情,到现在一台都还没来,万一误了农时,可咋办哟!”5月9日,摸着颗粒饱满的麦穗,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彭梁村的村民艾光明向襄州区政协委员石闪闪道出了心头的焦虑。

同样的担忧也在石闪闪的心里不断浮沉:小麦的适收期只有3至5天,如果收获不及时,不仅会造成产量损失,也会影响下茬作物播种。当下,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如何确保不误农时、颗粒归仓?调配农机协助收获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想到这里,石闪闪迅速联系她所在的襄州区政协,借助襄阳市政协打造的“协商在一线”平台,邀请区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来到黄集镇彭梁村,与村民们现场协商、解决问题。

襄州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收到委员和村民们的诉求后,襄州区农业农村局立即对全区现有的5500台收割机进行了维护、调试和检修。同时,襄州市农业农村局利用跨区作业信息平台联系了周边各省收割机过来跨区作业,从目前联系情况来看,可以确保投放7000台左右的收割机,让全区小麦及时收割完毕。

听到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的话,彭梁村村民们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风控严格,流动不畅——没人咋办?

同样是因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同样是在夏收的关键时期,宜城市流水镇黄冲村遇到的则是不同的问题:缺人。

2018年,黄冲村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村里的3000多块零星田改造成200多块大面积机耕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也正是由于村里的水田种植面积大,每年一到插秧季节,就有邻近县市的100多名农机手到黄冲村打季节工。

“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风控很严,人员流动不畅,不仅这些季节工可能没法过来,本村在外务工的村民也不能及时返乡,村里人都怕误了农时。”黄冲村支部书记王朝富介绍,因为村里是“小田并大田”,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机化水平已经很高,机械化收割不成问题,难就难在需要大量农机手来机插,因为一台插秧机一般需要2人进行操作,1人在前面驾驶,1人在后面喂秧。

得知这一情况,5月13日,宜城市政协组织农业活动组、流水活动组委员及涉农部门有关负责人,在流水镇黄冲村就“插秧用工难”问题开展“协商在一线”活动。

协商现场,宜城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流水镇负责人详细解答了政协委员和村民提出的问题,并商讨出解决办法:调配无人驾驶插秧机增援黄冲村,这种安装了智能设备的插秧机可每台减少1名驾驶员,仅需1人喂秧,能大大缓解黄冲村农机手短缺的问题,确保插秧进度。

南橘北枳,因地制宜——种子咋选?

“襄阳的农机化水平较高,但由于农民种植的品种不同,常常导致成熟时间不一致,影响机械化收割的效率。同时,农业种植讲究因地制宜,帮农民挑选、向农民推广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大的收益。”基于这样的考虑,5月12日,襄阳市政协委员熊万东主动联系了几名专业对口的政协委员、农技推广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以及部分种粮大户,前往湖北扶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协商在一线”活动,他们的关注点很明确:选种。

“小麦最怕的就是赤霉病,以前襄阳用的都是外地种子,不适合本地的气候条件,经常爆发严重的赤霉病,我们现在主推的‘扶麦368’高产攻关单产达651.2公斤,创下湖北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楚襄1号’小麦单产达641.9公斤,创湖北强筋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这些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好的品种,很适合向咱们本地农民推广。”在扶轮农业的试验田里,副总经理孟俊峰的一席话,说进了种粮大户黄朝海的心坎里。

“你看看这麦穗鼓鼓囊囊的,前些天刮那么大的风,这麦秆也没有倒伏,确实不错!今年秋种的时候,我就选这个‘扶麦368’了。”种粮大户黄朝海介绍,他一共流转了120亩土地搞粮食种植,前些年就因为种植外地的小麦品种爆发了赤霉病,收成只有平时的60%,辛苦几年赚来的钱一下子打了水漂,听说有政协委员组织活动帮忙选种,他第一个报名要来看看。

秋种一粒籽,夏收万担粮。经过实地探查、认真比对,大家选定了适宜推广的小麦品种,也为来年的夏粮丰收埋下了期待的种子。据了解,自2020年全面启动“协商在一线”工作以来,襄阳市政协通过“面对面”倾听民意、“零距离”团结各界,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打通了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编辑:张迪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