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通讯员 冯军强

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我下岗后开始创业,起名微特,是因为当时太微小、太微不足道,立志要做一些特别的事情。”微特技术有限公司聂道静,从宜昌高新区创新中心的18平方米小房间起步,跌跌撞撞中创业成长,员工从2个人到200多人,销售额从3万元到现在1个多亿。

微特技术有限公司为起重机提供安全保护装置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目前拥有230项专利,参与3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修订,入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今,聂道静创建了传感物联国家级专业孵化器,在孵企业160家,一个个创业团队相互影响带动,形成了强大创业磁场。

这只是我省推进“双创”,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的一个例证。

目前,湖北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随着光谷科创大走廊和湖北实验室高起点布局,建成3个大科学装置、2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583个各类高端创新平台,区域创新能力迈入全国“第一梯队”。

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41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600亿大关。布局建成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引领4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壮大,以“光芯屏端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868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0404家。

全链条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气温波动1℃,可以使中国市场啤酒销售涨跌500亿。”气象变化,正在成为新商机。

象辑知源科技创始人邱珩便是“气象商业服务”的创业者。幸运的是,初创之时,它获得了位于光谷的武汉东科创星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天使投资,还有方方面面的孵化服务。

2017年6月,象辑科技推出中国首个气象大数据云服务平台Gavial,借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环保、电网、交通、保险和新零售等行业中对气象敏感度较高的企业,定制商业气象服务,很快实现盈利。

迄今,东科创星培育企业中已有1家登陆A股,近30家股改,9家IPO辅导中,成为众多创业者心中的“创业黄埔”。

数量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城市的创新活力细胞。我省坚持依靠市场化机制,让创新要素跟着市场走、跟着企业走。

东湖高新区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谷-产业园”建设。围绕促进科技创业,建设孵化器68家,众创空间超100家,在孵企业超过6000家。“光谷青桐汇”被誉为“汉版巴菲特午餐”,累计开展活动110场,帮助近700个项目对接创业投资。

“四链”融合圆满创业

人才,创新的关键。

10月13日,2021年中国(武汉)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决赛颁奖。全球557个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经过比拼,83个项目进入总决赛。

2016年,首届中国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拉开帷幕,成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到中国创新创业的“磁石”。目前,累计有2000余个项目参加大赛,推动了科技与经济融合、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我省聚焦“高精尖缺”统筹实施“楚才引领计划”,加快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截至2020年底,在鄂两院院士73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97人,引进诺奖得主8人,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7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12万人,位居全国人才建设第一方阵。

找准制约创新发展的“堵点”、创业谋事的“痛点”,我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让“双创”元素更丰富、土壤更肥沃、人才更集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湖北成为五湖四海“双创”者的逐梦圆梦之地。

截至目前,我省高标准建成7个国家级、30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围绕重点领域布局30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和27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拓展了创业就业空间。到2020年底,全省企业类市场主体达到517万户,实现城乡就业3548万人,创业带动重点群体就业超过37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