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追求文学批评与历史视野的融合——记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新民

2017-02-23 09:53:0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新民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文学的重要价值是对心灵的慰藉。文学就得观照人生,就得直接和人的心灵面对面。”秉承这样的文学观,周新民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性体验,始终将小说批评的重心系于文学文本,在对文本细致入微的解读、剖析、诠释中,使理论阐释与审美阐发有据可依、落到实处。

  呈现湖北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周新民便将个人的批评实践与地方文学的发展相结合,在湖北文学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湖北作家的创作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发展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周新民说。他常常从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横向联系中去考察湖北文学,在个性与共性之间的“丰富差异”中寻找恰切的讨论节点,以揭示地方文学含纳的本土性文化密码,呈现湖北文学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周新民深入研究当代湖北的文学创作,发表了数篇研究当代湖北文学的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以及大量湖北作家研究专论。他出版了《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等著作,还执笔写作《湖北文学通史·当代卷》文学批评部分。

  近几年,周新民将研究视野拓展至湖北文学的海外传播方面。“当代湖北作家被海外译介最多的是池莉、刘醒龙、陈应松。整体上看,当代湖北文学被海外译介不多。”周新民对记者说。

  注重抓住文学形式的特性

  周新民认为,作家的审美追求常常外化于文学形式,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应当关注文学的形式。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注重抓住文学形式的特性成为周新民开展文学批评的重要特色。在他看来,文学形式常常体现为时间形式和空间形式两类。

  在周新民看来,所谓“时间形式”,就是小说依据叙事需要遵循故事自然发展时间先后顺序来展开叙述。当小说叙事不遵循故事时间的顺序,叙事时间发生“畸变”,故事时间被肢解,就可能产生“空间形式”。他认为,时间形式与空间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观念的划分,还搭构起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

  周新民认为,随着20世纪人类思想的深入发展,对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的表现成为文学的主要内容。小说呈现出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在时空顺序上大幅度跳跃、颠倒,把现在、过去、将来、梦幻等不同时空单位复杂而巧妙地组合起来,充分展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从而有效地再现了人们意识中的价值生活。

  将历史视野纳入文学评论中

  自改革开放以来,翻译介绍、研究西方文学理论成为学术前沿。“阐释方法的普遍使用,容易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陷入到作品中心论、作者中心论的桎梏。”研究中,周新民发现,做好文学批评,必须要有历史的眼光,要将作品放到整个历史的维度中去考察,借鉴文学史的方法,运用史料开展批评实践。

  周新民表示,文学批评不能脱离文学史,即使是偏重作家创作感受和创作经验的作家批评,也离不开文学史的观照,作家的创作体会、经验的意义,必须建立在与作家个人的创作历史和其他作家的网络化关联中,这样才能去理解文学作品的价值。

  结合自己文学批评的实践,近年来,周新民把目光投向了文学理论史的研究,先后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聚焦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史研究。他在探讨小说文体理论的过程中,研究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史、批评史,希冀通过历史研究,凸显小说文体观念的演变,为当下的小说批评寻找一种历史观照。

  在研究过程中,周新民发现,激活传统文化的思想因子,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文论,不失为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的必由之路。(记者 明海英)

编辑: 熊峰
关键词: 周新民,批评实践,文学批评,文学形式,文学理论批评

追求文学批评与历史视野的融合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新民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周新民发现,激活传统文化的思想因子,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文论,不失为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