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建立IPO市场化长效机制

2017-07-12 15:57:00来源:中国证券报

  新股发行节奏快些好还是慢些好?暂停或减速并不等于新常态,建立IPO科学的市场化长效机制,考验A股市场的“智慧”。

  以“两率”确定A股扩容节奏

  IPO的市净率和市盈率直接影响着股票二级市场的表现。因为一级市场发行的新股,到二级市场上市初期一般都会溢价。A股更可以连续多个“一字板”。如2016年11月11日海天精工上市一鼓作气30个涨停板。这种“水涨船高”马上提高了二级市场的市净率和市盈率。“两率”越高,股市泡沫就越多,下跌风险积累就越严重。而加快IPO的节奏,正是压低“两率”、抑制泡沫、摊薄风险的有效手段。

  以2017年6月中旬数据看,目前中国A股的市净率约为:上海A股1.65,深圳A股3.19,沪深A股2.08,中小板3.73,创业板4.53。2015年和2016年,沪深股市的年均市盈率分别为15.5、16.6和53.5、46.6。当前A股主板公司的平均市净率约3.5倍,平均市盈率约30倍。中小板和创业板往往更高。相比之下,美国股市的平均市净率约2.3倍,平均市盈率约20倍。中国香港恒生指数市盈率历史最低5.5倍,最高27.8倍,历史平均13.73倍。其他成熟股市平均市盈率大体类似。

  由此可见,相比美欧等成熟股市,A股平均市净率和市盈率大体高出三分之一。单从“两率”角度看,A股IPO节奏可以比美欧等成熟股市快三分之一。

  美国股市近年来IPO基本保持年均150余家,即每周3至4只新股上市。香港基本与此相当。而A股IPO为2015年220只,2016年225只,分别募集资金1500亿和1381亿(2016年因另增发1.49万亿元,共计1.63万亿元)。单从IPO数量看,A股比美欧等成熟股市快三分之一,应年均200只新股,而2016年实际为225只。

  以退市机制保障A股扩容节奏

  美国股市IPO扩容还与退市机制紧密挂钩。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全球大牛市,将美国上市公司最高推至1997年的8884家。然而仅1995年至2002年间,美国三大股市总计退市7000多家,年均800多家。以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GSM)和全球市场(GM)为例,保留上市分为权益、市值和总资产总收入三条标准,分别涉及市值和流动性,而与净利润无关。这就集中体现上市公司能否留市完全由投资者和市场说了算。一旦公司的市值、公共持有股份、股东数量或者做市商数量低于标准,就面临退市。美国企业主动退市约占一半,另一半因无法满足标准而被迫退市,其中超过一半被“1美元退市法则”直接扫地出门。年均退市800多家对冲IPO发行150余家,其实就是“逆扩容”。到2016年9月,芝加哥大学证券价格研究中心(CRSP)统计到美国三大股市仅剩3267家,总市值逾30万亿美元。到2017年4月11日回升到纳斯达克2815家、纽交所3255家,总共6070家,退市量仍超留存量。

  港股退市机制基本参照美股,仅今年上半年即已退市4家,且成熟股市退市往往就是破产清算返还股东权益,而不是“退居三板市场”。

  相比之下,沪深上市公司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分别约合8.1万亿美元和6.2万亿美元,总量不到美国三大股市的一半,但A股有史以来,仅55只股票退市到代码以400或420开头的老三板,27年退市总量仅为美国1年退市量的十五分之一。当然这并不代表A股质量水平远高于美股。2012年6月28日,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新政,分别新增六大指标和七项条件。如净资产指标的退市期间由2年改为3年、增加暂停上市环节、对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的上市公司予以退市风险警示、其退市期间相应由4年改为3年、增加因追溯重述导致净资产为负和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的退市风险警示、增加B股的股票交易量和股票收盘价指标等。但实践效果证明“达标退市”并未真正反映市场需求。

  美国股市连续8年迭创新高,其市场化的IPO与退市机制功不可没,真正实现了市场做主“大进大出”,而中国A股尚处于“挤进难出”阶段。这就对A股扩容提出了比成熟股市更具挑战性的监管要求。(刘奥南)

编辑: 叶远
关键词: IPO;退市机制;长效机制;退市风险;市净率

建立IPO市场化长效机制

港股退市机制基本参照美股,仅今年上半年即已退市4家,且成熟股市退市往往就是破产清算返还股东权益,而不是“退居三板市场”。美国股市连续8年迭创新高,其市场化的IPO与退市机制功不可没,真正实现了市场做主“大进大出”,而中国A股尚处于“挤进难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