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焦点图 > 正文

精美的老宅会唱歌
2013-01-03 09:54   来源:河南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
    

 

临沣寨整个村被红色的寨墙包围,风貌独特 图/宁建鹏

张店村“提督府”老宅精美的雕刻

 

郏县典型的北方古民居

古村里很常见的多进院

新县丁李湾村保存了中原少见的徽派建筑风格

  中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据河南日报报道:寨墙、四合院、青砖、木雕、石刻、门楼、飞檐、祠堂、古桥、老井,当你看到这些字眼时,可能会想到江南古镇。事实上,河南也有不少这样的古老村落。

  12月13日,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公布了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河南有16个村入选。本报记者随后对一部分古村落进行了走访,发现了它们不为人知的美丽。

  这些传统村落有的是名人故里,历史上人才辈出;有的自古商贾云集,商业贸易发达,还有的选址巧妙,古建筑保存完好。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都保留有独特的村庄布局、精巧的古朴建筑、传承至今的风俗技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传统村落正面临快速衰落、消失的可能,加强古村落保护发展已刻不容缓。

  张良故里

  张店村里故事多

  中国的很多古村,大都围绕着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建起,流传特有的姓氏、家族文化,形成鲜明的文化传统。郏县张店村号称“张良故里”,张良文化随处可见。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由乔姓迁移至此居住,乔庄人秉承着良好的家风,医学传家,涌现了多位中医名家,北邙民间称乔庄为“大夫窝”。

  得知郏县有四个村入选了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记者把采访的重点放在了郏县。12月19日下午,第一站来到了距离县城不远的郏县李口乡张店村。出发之前,记者特意做了点功课,搜罗了一些当地这方面的资料,但张店村的内容不多,只是有信息显示,这个村为“张良故里”。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时候,罗哲文来过张店村,还题词:‘西汉留侯张良故里’。”73岁的张振洋老人很热心地带着记者去村内探访,他介绍说,张店村有3000多口人,大部分都姓张,自称是张良的后裔。张振洋还是张店村张良文化协会的负责人。走进村里,古建筑随处可见,大都是明、清时期的老房子。张店村到底是不是“张良故里”,史学界尚有争议,但村庄历史厚重无疑,是建设部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村里几个保存较好的老宅——提督府、东官宅、西官宅、西酉盛、北义和等皆为当时的官宅,多为四进、五进院,布局严谨。这也说明了历史上张店村人才辈出。张振洋说,清道光年间,张姓族人张崇曾官居四品,其子孙中有7人都官居七品以上,据张姓家谱记录,明清受皇封者共六十多人,在村里大都建有宅院。

  走进老宅“提督府”,这是明代隆庆年间任九门提督的张乐舜府邸,现在保存还有10多间,以砖石、木架、蓝瓦建成,房基铺以红石,房顶可以看到砖刻走兽、莲花图案,屋内大方砖铺地,透花方形和圆形石刻窗及石刻门槛等别具特色,整个建筑式样精美、雕刻传神。

  村里不仅老房子多,还留存不少雕刻,木雕、石雕、砖雕都有,据不完全统计,有木雕近30处,1000多块,图案有狮子滚绣球、二十四孝、松鹤延年、福禄寿禧、麒麟送子等;各种砖雕、石雕近百处,三百多块。

  在张店村,老物件随处可见,在村民陈九家,他家房墙上能看到不少汉砖,有的汉砖上还刻着龙鸟装饰。原来的张店村有寨墙,寨外有相传是张良养马、驯马、洗马的遗址。村外的马鞍山上有魁星楼、河洛图、石观音、古石刻等,还有三神庙、张良品箫处等遗址。张振洋说,这些遗址体现了张店村特有的“张良文化”。

  张店村还流传有“张良阵”,张振洋介绍,“张良阵”俗称“摆山阵”,相传是张良研究兵法设下的阵,后人依据这个阵势逐渐演变出了今天的象棋。如今在张店村,很多人都会摆张良阵,只要在地上画个图案,再找几个石子、木棍当棋子,双方就可以“开战”了。

  像张店村这样的名人故里,郏县还有一处,渣元乡渣元村是北宋末年政治家崔鶠筑园之处,村落现有祠堂、大宅院、牛王庙、古楼、千年古树、古井等文化遗迹,还有多处清代民居,至今仍在使用。崔鶠有学问、长于诗,渣元村的后人都以崔为榜样,尊师重教,群众自发捐资修建了一座教学楼。

  生态博物馆

  临沣寨的典型意义

  村庄布局、建筑风貌、生活传统。一个村可以完整展现出传统村落的所有要素,河南有多个这样的古村。郏县临沣寨被誉为中原红石古寨,选址、建筑特色鲜明;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河村外有寨墙环绕,寨内现存十座少则三进多则五进的老院,是太行山中典型古寨堡;陕县庙上村是中原地区独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的所在地,至今仍保留140多个地坑院。历史渊源深厚,地域特色明显,被誉为“人类穴居的活化石”。

  12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了郏县堂街镇的临沣寨村。临沣寨早已名声在外,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它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并在去年成为河南唯一入选全国生态博物馆的村寨。

  临沣寨有个与众不同的寨墙,远远看去,整个村落被红色条石砌筑的寨墙包围。已经在此工作了12年的临沣寨保护办公室主任尹亮亮带着记者登上寨墙环绕一周,寨墙全长约1100米、高6米多,有城垛800个,墙外有护城河,具备防御、防洪功能。

  从寨墙环顾四周不难发现,村子的选址布局很特别,尹亮亮说,从建筑风水上说,临沣寨两面临河,村子处于一片洼地的高岗上,能聚水聚财,属于风水宝地;从城门设置上讲,完全按照八卦设置;从象形上来说,它则像一只小船。他认为,临沣寨不仅具有建筑史学价值,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穿过寨门走进村子,仿佛穿越时空,村里保存大量的明清古居,较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民居近400间。从明末至今一应俱全。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临沣寨的建筑既有中原农村特有的以砖、石为主体的高大深邃,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门窗为装饰的小巧玲珑。一些老宅院用多层弧形石板作为门洞的拱顶,每层石板上都雕有图案,十分美观。

  目前,临沣寨保存较好的院落是清末盐运知事朱紫峰的官宅。当地经过多年投入,已经将朱紫峰宅院基本修复,整个大院占地2000多平方米,前后15道门。高大的门楼,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斑驳的彩画,每隔几步一个拴马桩,仍可想象当年朱府的显赫和繁荣。

  83岁的朱广志是朱家后人,他和女儿朱妙玲就住在祖上传下来的老房子里,临街的铺子里还摆着黑乎乎的老式货柜,院子里堆放着石基、砖雕,两棵梨树、一口老井,构成了一幅岁月沧桑图。

  尹亮亮说,临沣寨的独特风貌很受外界青睐,前来观光考察的人逐年增多,还吸引了一些影视剧在此拍摄。如今的临沣寨已经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

  早在10年前,当地就对临沣寨开始了保护与开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修复,计划将临沣寨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原红石古村”,带动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但因为资金有限,临沣寨始终没能建成有知名度的旅游景区。

  离开临沣寨时,夜幕已降临,从古寨的大门走出,汽车灯光的映照下,老人赶着羊群归来,寨墙外,是一望无际的麦地,只有冬夜的寒风在呜呜地叫着。

  豫南山居

  丁李湾的江南风

  豫南古村的特色和北方不同,大都和山、水结合得比较好,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新县丁李湾村的建筑颇有徽派风格,村边池塘上倒映着黑白小楼。南阳内乡县的吴垭村是个石头村,所有的建筑都离不开石头,村落周边森林茂密,古藤老树遮天蔽日,风貌原始古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新县丁李湾村的味道,从距离10里之遥的八里畈镇就可以感受到。青石路,混着木柴燃烧的乡村气息,一一迎面而来。

  丁李湾村就在曲曲折折的绵延数里的山路尽头。该村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丁李湾的名字起源于一个李家大户,该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生了个女儿,二儿子生一独子,后来,女儿的孩子姓丁。于是,两家将姓氏合在一起当做村名,即丁李湾村。

  不管站在村里哪个位置,抬头都能看到那一群黑青相间的古建筑,黑色的是瓦,青色的是砖,中间有白色的石灰勾缝。建筑群的前面是一个半圆形的池塘,名为望月塘。这种前塘后山中间为居的建筑风格,在豫南大户人家过去甚为常见。

  村委副主任李登由带着记者探访这些古建筑。据其介绍,这些建筑在受损之前是十三进院落,每进院落居住的成员各不同。建筑有多个门楼,每个门楼的背后都是一代代的家族史,有的门楼里出过州官、有的门楼出过县官。

  据71岁的村民李先勇介绍,这个村在很久前是财富、文化繁盛的地方,方圆几十里地都是该村的田产。

  丁李湾的建筑风格,代表了古老豫南建筑的格调,木质雕刻随处可见,在走道的横梁上、门梁上或窗格上,图案上有人物,也有花鸟虫草,虽然经历数百年,仍然栩栩如生,木雕取材精良,至今仍无凋朽之势。在各式门楼上,石雕砖雕也处处可见,不同的门楼雕刻也不同,有的描龙,有的是画凤,有的则是牡丹,寓意虽有不同,雕工皆很精巧。

  这里另一个有着浓厚地域风格的应该是生活起居,冬天家家户户烧柴取暖。一米见方的木架子上放着类似于平底铁锅的火盆,里面放燃木炭,木炭透着红红的光,一家人围坐火盆,谈天说地,邻里来了就在周围加把矮脚椅子,其乐融融。吃饭的时候,通常是一个炉锅,加上几个热菜,炉锅下是自制的铁炉子,里面可以放柴火或木炭,可以保证炉锅里的菜一直热乎乎的。

  如今,这里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现代文化的冲击,孩子们已经很少会说当地方言,而代之以略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这也意味着,丁李湾独特的语言记忆在慢慢地被侵蚀,甚至消失。

  红星闪耀

  红色村永放光芒

  红色革命村是这次中国传统村落评选的创新。这些红色村不仅是历史的重要见证,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它们一般都保留有老建筑和革命领导人的旧居。罗山县的何家冲村是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光山县东岳村有多个苏维埃旧址,这里留下了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清丰县双届乡单拐村是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邓小平、杨勇、宋任穷等先后在这里居住长达一年之久。

  在信阳入选的三个“中国传统村落”里,罗山县的何家冲,应该是最能体现“红色”的一面。行至村头,便看见一座“闪闪红星门”,上书“革命老区红军摇篮 长征出发地”的字样,向来访者诉说着这个小山村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前,随时能听到村里播放的《十送红军》的音乐。“我们这个村子,跟红军真是鱼水情深,这首歌最能反映当年送别红军的情景。”身着红军军装的讲解员介绍。

  当年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其实是何氏宗祠。这是一座明初建筑,占地有400多平方米,前后两栋各有5间,两边还有厢房。如今,旧址已被布置成一处红色旅游景点,供游客了解当年的红军故事。

  院落里的一株柏树,是长征前夕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徐海东亲手栽下的。见证村子的古老和故事的还有一棵千年银杏树。

  78年前,仅有2900余人的红二十五军就是在这棵老银杏树下集合踏上长征路。讲解员还介绍了一段颇神奇的故事:红二十五军集结时天降大雨,一道惊雷直劈向银杏树,树身被烧得焦黑,并留下了很大的裂痕。村里人当时都以为银杏树活不成了,可没想到第二年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后,它又奇迹般复活。如今,这株几人才能环抱过来的千年银杏,那道深深的痕迹还在,但枝繁叶茂,每年还会挂果,成为游客必到之地。

  近年,罗山县对散布在各村的红色遗迹进行整体修缮,兴建了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纪念碑,对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红二十八军军部旧址、罗山协议谈判旧址、灵山会议旧址、红一军军部旧址等红色遗迹,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重新整理,新辟“何家冲纪念园”,园区内分设了陈列室、展示室、长征路、铁索桥、祭坛等景点,2010年10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当地居民通过开设农家乐等,从而捧起“红色饭碗”。

  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光山县东岳村也是一个红色村。这里在1930年至1931年,就建立了杨湾苏维埃(现在的杨湾村民组)、四角洼苏维埃(现在的梁洼村民组)等多个苏维埃政权组织。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徐向前、沈泽民、王树声、徐海东、刘华清等都在这里留下了革命的足迹。1934年,徐海东在东岳村把军长谦让给程子华,史称“红二十五军长征前夕的徐海东让贤”。1943年,时任鄂豫皖边区党委书记的陈少敏将军,居住东岳村熊洼村民组。1946年,李先念司令员率部驻扎光山境内,就住在东岳村杨湾村民组。

  一个小村子,见证了如此多的革命历史,足以形成传统,既而变成民风。“这些红色遗址是我们村的宝贵财富,将来要一代代传下去。” 东岳村支书杨常家说。

  策划 肖建中

  统筹 史家轩 李卫华 李东红

  采写 陈 辉 杨万东

  马禄祯 胡巨成

责编:聂娟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