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河南分网 > 专题·策划 > 河南郏县美丽新农村 > 县长汇报新农村

郏县杨英锋县长汇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情况

2015-01-04 15:22:00  来源:央广网河南分网  说两句  分享到:

郏县县长 杨英锋

    郏县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辖8镇5乡2个街道办事处,377个行政村,总人口61万。2008年10月,按照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确定中心村、整合自然村、抓好示范村”的要求,全县规划了83个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2012年年底调整为78个。

  成 效 篇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提升认识,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提出并实施“围绕‘八个字’(‘生态、宜居、文化、特色’),实施‘四个五’(坚持五项原则、抓好五个重点、落实五项制度、提升五个效果),实现‘一个确保’(确保农民群众满意和拥护)”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做好“三化”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径,常抓不懈,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0年10月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2011年7月全省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现场推进会相继在我县圆满召开。

  省领导郭庚茂、叶冬松、邓凯、尹晋华、刘满仓、张大伟、赵建才等先后到我县调研指导,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县先后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

  先后有100多名厅(局)级以上领导及专家莅郏调研指导,全省17个省辖市、300多个县乡的党政考察团到我县参观考察,山西、陕西、山东、新疆、湖北、吉林等省份也先后派团来我县考察交流,2011年10月,马达加斯加外交官培训班学员也到我县进行了考察参观。

  可以说,我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已成为展示郏县对外形象的一张“名片”。

  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启动,2010年底先期启动28个(县委书记、县长和13个乡镇党委书记分包的各启动2个);2011年,全县中心村启动数量累计达到45个;2012年底,全县启动社区数量达到了61个。

  截止2013年10月底,全县累计启动新型农村社区72个(还有6个暂未启动),全县启动社区总数占规划社区总数的92%;开工建设新民居近1.4万户(套),配套设施按照规划正逐步实施;累计硬化道路7.6万米,修下水道7.8万米,铺设供水管道6.8万米,栽植绿化树4.2万棵,绿化面积5.2万平米,安装路灯803盏,建设社区学校(幼儿园)15个、卫生服务中心28个、污水处理厂6个;连年来累计投入省、市、县财政资金2.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17个亿。

  在争取市级财政补贴资金方面,我县历年都处于领先位次。县本级财政每年拿出不低于2000万元的财政资金(2012年县财政拿出3000万元,2013年县财政继续拿出3000万元),按照“大干大补、快干快补”的原则,对新型农村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实行“以奖代补”,有17个新型农村社区被确定为省、市示范社区,涌现出了前王庄、陈寨、杨村、青龙湖、凤凰岭、雨霖头等一批综合典型社区。

  做 法 篇

  (一)坚持五项原则,进一步解决认识问题

  1、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文化、特色、宜居”的工作要求,突出“规划让社区更美好”的发展理念,先后聘请同济、清华、郑州等规划设计院,对全县新型农村社区的“两个规划”进行了统一编制,引导群众“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子,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子”。同时,结合历史、人文、习俗、生态等元素,认真做好新民居的户型设计,力争做到建筑错落有致、面积大小适宜、外观美观大方、内部经济适用,让群众切实满意。

  2、坚持基础先行。要让农民主动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动搬到社区生活居住,基础设施是关键。在社区启动后,我们首先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在社区生活的便利,吸引农民积极入住,也较好的发挥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3、坚持示范带动。在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大规模启动建设之初,我们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群众参与建设热情较高的社区,进行重点扶持,特别是青龙湖、杨村等社区等,户型设计美观、配套设施初步齐全。

  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让村干部和农民就近看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来的好处、实惠和利益,主动参与到新型农村建设中来。

  在民居建设上,我们提供了农户自建、联建和委托第三方建设等多种形式,让群众进行自主选择,在户型设计、建筑材料的使用等方面,都充分征集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

  4、坚持部门联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充分整合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形成全县上下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参与新型农村建设的工作格局。

  农办牵头协调抓总,指导全县社区建设;国土部门立足实际,最大限度地解决社区建设占地问题;建设部门在指导社区规划编制的同时,对新民居建设的质量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给予及时监督指导;教育、卫生、电力、环保等部门积极为社区配套所需的学校、卫生室、供电、污水处理等在项目争取上也竭尽全力;财政、发改等部门在申报项目时及时把关,切实使一大批项目在规划的中心村内落地实施,全县累计捆绑实施水电路气,学校、卫生室等八类89个项目,涉及资金近1个亿;宣传、广电部门积极宣传在社区建设中涌现出的好典型、好做法。

  5、坚持产业支撑。一是推动土地流转。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原则,积极推动土地流转,推进土地向大户、种田能手集中。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2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

  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扶持、分类指导、逐步规范的原则,重点培育发展畜牧、蔬菜、饮品、中药材4个产业化集群,大力推进“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农民就近实现就业。据统计,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社达306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总数位居全市第二,带动6.9万户农民致富。

  三是发展特色经济。通过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园、鼓励发展“一村一品”、指导农户开展奔小康活动等方式,大力培育产业优势,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工业聚集区带动型、三产发展带动型等模式,对社区后期管理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撑(产业分布情况是:粮食生产占35%;高效农业占30%,矿产3个占4%,养殖占4%;运输占15%,商贸12%)。

  四是发展劳务经济。全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6万人左右,就近在县产业集聚区5000余人。

  (二)突出五个重点,进一步解决干什么的问题

  1、抓启动。2013年,确保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启动数量进一步增加,力争达到“全覆盖、零空白”。同时,在民居建设规模上,指导省级示范社区建房600户以上,市级示范社区300户以上,一般社区200户以上,2012年启动的社区原则上建房100户以上,今年新启动的社区原则上建房50户以上。力争通过努力,形成有一定建设规模的社区达到10个以上,同时,通过宣传引导、给群众算账的办法,引导农户由分散建设改为统一建设,加快建设进度。

  2、抓入住。新型农村社区建好后,引导、督促群众及时入住,有利于提升社区人气,同时也能够加快旧村拆迁步伐。一是在农户购房之初,与群众签订搬新交旧协议,要求群众在新房交付限定时间内拆除旧房。二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敦促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做好水、电、宽带、有线电视接入等服务工作,降低门槛,减免收费,方便群众入住。

  3、抓配套。根据社区发展实际,重点选择农民急需的配套设施进行建设。我们以“一场(文化广场)两室(村室和卫生室)”建设为重点,通过项目捆绑支持,力争配套设施实现“五通五有”(即:通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水泥或柏油路、公交车,有标准化幼儿园或小学、卫生室、村民活动中心、村室、农家店或农资超市)。同时,按照《河南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要求建设的小型图书馆、科技服务点、邮政储蓄代办点等29项配套设施,都预留了建设空间。

  4、抓复耕。制订出台了《郏县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增减挂钩实施方案》,鼓励加大旧村拆迁力度,加快复耕步伐。对于没有纳入全县增减挂钩范围的新增耕地,在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后,剩余耕地归原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统一经营。近年全县共上报审批新型农村社区用地6925.36亩,已复耕土地1900余亩。

  5、抓提升。一是提升规划水平。去年以来,县乡财政累计拿出近2000万元,委托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对全县61个社区的详细规划,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二是文化品位提升。依托“国”字、“省”字号历史文化名村优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融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中,提高社区建设的文化品位;三是提升农民素质。积极开展 “文明生活进社区”、“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对村民进行法律、文明和中华传统美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新风,健康生活。

  (三)健全五项制度,进一步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1、领导分包制度。建立了领导分包制度,县四大班子领导以及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党委副书记都分包社区,具体负责社区的建设指导、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我县确定乡镇长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第一责任人。

  2、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县联席会议推进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县委农办、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等相关单位的职责,每半月召开一次协调会议,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督查检查制度。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要求。每月底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度、项目实施、规划执行等情况进行跟踪督查,督查结果全县通报。每季度对各乡镇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排名,排名落后的乡镇在重点工作推进会上做表态发言。在督查过程中发现的困难问题,及时提交县联席会议协调解决,确保各项工作积极稳妥向前推进。

  4、考评奖惩制度。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全县“五区建设”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列入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对各乡镇进行年度考评。科学设置建新率(社区新建民居户数占规划总户数的比例)、拆旧率(社区拆旧户数占建新户数的比例)、入住率(社区入住新民居户数占建新户数的比例)、配套率(社区已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益设施项目数占规划项目数的比例)、整合率(社区辐射行政村入住新区户数占社区新建房户数的比例)等指标,把“五率”作为考核乡镇新型农村社区的重要内容,确保各项工作协调推进。对于完不成年度任务且延迟半年仍不能弥补到位的乡镇负责人,给予免职或者调整。

  5、审核监管制度。由发改、财政、住建等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资金使用、项目捆绑、建筑工程质量等关键环节,进行审核监管。在每个社区都成立了由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的监管小组,对规划落实、建筑质量等重大问题进行全程监督。

  (四)提升五个效果,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

  1、拉动消费。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启动建设以来,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635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近17个亿。仅2012年全县新建的民居3000户(套),以每户12万元匡算,就可直接拉动农民住房消费近4个亿。

  2、节约土地。出台了《郏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用“拆旧”来弥补“建新”的土地需求。在户型设计上,结合群众实际需求,按照有关规定,减少宅基地占地面积,同时还规划建设了几栋多层住宅,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建设用地难题。通过整治旧村,建设新社区,实现集中居住,既节约了土地,又增加了耕地,为工业发展、城镇建设提供了用地指标,为非农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根据测算,我县规划的78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5万余亩。

  3、促进和谐。过去农村相当多的民事纠纷来自宅基地上的无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邻里之间界定清晰,基本上消除了这些矛盾和纠纷,较好地促进了邻里和谐相处。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动,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改善,群众素质得到有力提高,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农村和谐处处可见。

  4、改变农村面貌。通过科学规划,整合各类公共资源,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着力完善农村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推进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扭转,农村环境卫生明显好转。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地方特色、整齐划一的新式民居,改变以往农村房屋高低层次不齐、院墙破烂的农村面貌,较好地展示了新社区新气象。

  5、改善群众生活。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大力实施项目捆绑,推动配套设施逐步齐全,开通公交站点、农资超市,让农户用上自来水、卫生厕所,生产生活日益方便。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实行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农民土地经营收入不断提高。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从科技、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有力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感到:

  一是农民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工作是拥护的,适应了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是这项工作,也符合我们郏县的实际。农民一生有两件大事,一件是盖房子,一件是娶媳妇,农民毕竟有建房的刚性需求,现在农村不少民居都进入翻新期,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很好地加以规划、引导,还会继续出现杂乱无序的局面,还会给今后工作增加新的难度,所以说,拖不得。急不得,社区建设是一件大事、长远的事、复杂的事,必须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引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可强迫命令、一刀切,必须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三是要解决好怎么建、谁来建,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等几个关键问题。怎么建就是要坚持好“五项原则”,因村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探索多种建设模式、提供多种户型,让农民有更多的选择权。我们已经初步探索出了“旧村改造”、“空心村治理”、“荒山荒坡利用”和“新村整合”等模式。民居建设上,采取统规联建、农户自建和委托第三方建设等形式进行建设。群众参与上,推行“4+2”工作法,成立了村民理财组、财务监管组、质量监管组等组织,确保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谁来建就是要选好、配好社区带头人,建立完善社区运行机制和制度。2010年以来,全县相继组建了78个社区党组织。选聘经济能人、机关干部回乡担任基层组织带头人。像冢头镇前王庄、陈寨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带头人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面貌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

  问 题 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以下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目前社区拆旧工作制约建设进度。全市对建新民居出台了补贴政策(每户5000元),对拆旧既没有补贴资金,也没有相应的措施,使县乡基层干部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建议上级部门在完善建新补贴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拆旧农户的补贴力度。

  二是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缺口依然较大。按照《河南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要求,一个社区需要配套建设的有水电路、小型图书馆、科技服务点、邮政储蓄代办点等29项设施,据推算,每个社区的配套资金约为2500万元左右,全县社区配套需要约20个亿。截至目前,省市县三级投入的配套财政资金总量为2.5亿,捆绑项目资金1.2亿,总量只有3.7亿,还有超过80%以上的资金缺口。随着资金缺口的进一步加大,势必会影响社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三是涉农政策性项目资金捆绑不理想。尽管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指导意见,而且省里相关部门调研时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但由于涉农政策性项目均由有省以上部门下达,而且多是以行政村上报到项目库,项目下达时还是“戴帽”下达,不能变更实施地点,由于“条块分割”,涉农政策性项目资金捆绑起来难度相对较大。

  据统计,近年全县共争取涉农类项目有17大类2.06亿元(含参照2011年全县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涉农补贴资金6610万元,这类是普惠制涉农政策性项目资金),多数为农、林、水、畜牧等生产性项目,真正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的项目少,资金数额也不大,每年可以投入到新型农村社区的项目资金只占23%,4800多万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投入2111万元,占10.2%;公益设施投入资金631万元,占3%;生产性项目投入资金2067万元,占10%)。

  建议上级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尽快结合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布局实际情况,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自上而下形成涉农项目整合体制机制,达到涉农政策性项目资金的集聚效应。

  四是部分农户对社区集聚居住的愿望不明显。目前我县上档次、成规模的社区还不多,群众对入住社区仍缺乏切身体会,大部分有“恋旧”心态。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大部分群众在这方面还存在消极观望现象。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尽快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

  五是土地拆旧周期较短。按照《河南省土地综合整治方案》要求,综合整治的周期为3年,满三年整治不到位的,视为无效。实际情况是一个社区如果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三年的时间相对有些短。近期,省里决定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不再受理,势必制约着社区的下步发展。

  六是支柱产业培育不明显,农民增收趋缓。目前尽管农村已培育了一定的支柱产业,但限于自身历史、区位等原因,大部分还是解决温饱,种粮食保供给,生活上还不宽裕、经济上还不富裕。对于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农民收入来源只限于生产(种植)、初加工环节,在产业链条延伸如精细加工、销售等方面还不够,增收的空间有限。

  促 进 篇

  下步工作采取的措施:

  一是以拆促建,稳步推进。鼓励各乡镇要因村制宜,尤其是空心村现象严重的村,走“拆老村建新村”的路子,解决社区建设占地问题。只有靠拆老村挖潜置换土地指标,才能扎实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二是积极争取省、市专项奖补资金,县乡财政逐年增加投入,逐步缓解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建议2014年县本级财力支持社区建设的资金力度不低于3000万元,乡镇财政投入不低于上年度可支配财力的10%。

  三是按照社区规划布局,做好涉农政策性项目资金向社区倾斜捆绑使用,发挥项目资金的集聚效应。

  四是加快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进度,以优美的环境吸引群众积极入住。

  五是做好农业产业园建设,为社区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和经济后劲。

  谋 划 篇

  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提出加速推进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进程,并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2014年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全年新增新民居3000户(套);县本级财力支持力度不低于3000万元,乡镇财政投入不低于上年度可支配财力的10%。

  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坚持方向、分类指导、扩大规模、完善设施、引导入住、拆旧复耕、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足干劲,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紧抓好;持续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做有益探索,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对已经启动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要扩大规模、完善设施、抓好入住、加大拆旧力度、以拆促建;未启动建设的6个社区,要按照市委要求,实事求是,尊重群众意愿,按照“五规合一(产业规划、村庄规划、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标准,重新规划报批,争取成熟一个,规划一个,报批一个,启动一个。

  同时,按照“县抓重点、乡抓亮点”的思路,倾力打造5-7个县级重点综合典型社区,每个乡镇要重点抓好1-2个亮点社区,使群众就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吸引群众积极建设新民居、入住新社区,不断加大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示范社区的带动辐射和承载力。

  总之,我们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切实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做到总体方向不变,总体思路不变,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进一步提升社区建设品位,努力使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再创新辉煌。

编辑:彭华作者:

头条推荐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