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1日消息(记者陈锐海 管昕)2021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建议加快筹建乡村振兴学院,提升高等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卢克平(央广网发 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卢克平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向贫困地区派出了规模较大的驻村工作队伍,积累了“三农”工作经验,全国高校也成立了一大批乡村振兴研究机构。但总体来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需求偏重于科学研究,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乡村治理人才、文化传承等方面人才振兴服务力度有待提高。因此,卢克平从共建乡村振兴学院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明确目标定位、建立培训内容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校地联合共建乡村振兴学院机制。卢克平建议教育部门联合组织人事、发展改革、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各个高校与地方党委政府筹建高校乡村振兴学院,服务于高校所在地的乡村振兴培养。

  二是建议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机制。卢克平建议鼓励高校整合农业科技、公共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一方面设立乡村振兴专项招生计划,探索乡村科技人才、乡村治理人才、服务人才的培养新机制,培养一批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乡村振兴人才;同时通过短期培训等方式,分批次遴选乡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人员,培养一批乡村本土人才队伍。

  三是明确目标定位。“乡村振兴学院主要服务于乡村人才培育,为乡镇、村社工作人才提供继续教育,实现政策宣讲、理念倡导、经验交流、技能提升等功能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卢克平说。

  四是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体系。卢克平认为,乡村振兴学院的定位是综合型学院,需要高校改变目前依托学科专业设置学院的状况,建立统筹涉农专业的高层次办学载体;同时借助校地培养机制,筹建由专任教师、党政领导干部、具有一定理论水平且实践经验突出的乡村干部、驻村干部等组成的教师队伍,实现课程共建,建立健全课程讲授、实务训练、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内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