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平顶山9月11日消息(记者 王勇生 通讯员 袁静静 王丽)“咕咕咕,咕咕咕……”9月10日上午,一见到王桂娥走进来,鸽子们就上下翻飞咕咕咕的叫起来,像是在和王桂娥打招呼。“在这儿上班几年了,我对鸽子有感情,鸽子对我也有感情了,每次走进鸽舍给它们添加食物、换水、清理鸽舍时,鸽群都会咕咕咕的叫,像是在跟我打招呼呢。”看着眼前的一幕,在河南省舞钢市天成鸽业有限公司当饲养员的王桂娥开心的说。

  王桂娥是舞钢市武功乡小柴庄村人,全家共4口人,2014年因缺资金缺技术被村里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王桂娥没有产生 “等靠要”思想,而是暗下决心,一定要早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己年轻轻的,有手有脚,咋能一直靠国家!”由于夫妻二人没啥文化,既要打零工挣钱,还要家里地里两头顾,因此经济收入上也就谈不上持续稳定。

  2015年,作为武功乡扶贫龙头企业的河南天成鸽业面对全乡招聘贫困户到厂里务工,在村里推荐下,王桂娥来到离家仅1公里的河南天成鸽业成了一名工作人员,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每天一大早,王桂娥就来到鸽场,给鸽子清理鸽舍、添加食物,添水换水。由于鸽舍封闭比较严实,鸽舍内味道比较重,尤其是夏天,进去一趟衣服都会被汗水浸透,但王桂娥干的乐此不彼。“骑车四五分钟就到了,等于就搁家门口干活,一月工资2000多元,活也不累,你再嫌东嫌西,那就太作了!”

  由于王桂娥不怕脏不怕累,现在她自己一个人负责一栋鸽舍(2000对鸽子)的日常饮食起居,工作地点也从青年鸽棚调到了生产车间。工资也从最初的1500多元涨到了现在的2000多元。“我搁这也干四五年了,也掌握了一定的养鸽技术。虽然脱了贫,但养鸽的市场前景那么好,鸽场又对个体养殖户实行鸽种供应、全程技术服务、后期回收等一条龙服务,下一步我准备在家建一个鸽舍自己养殖,收入会更高更稳定。”王桂娥一边清理鸽舍一边憧憬她的理想。身后 “鸽”声阵阵唱响她的脱贫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