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河南分网1月13日消息(记者 汪宁 通讯员 张建新 张宏怡)在中原更加出彩的新进程中,在平顶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里,郏县,这片昔日的广阔天地,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魅力。

 

  绿满郏县(央广网发 通讯员 张建新 供图)
  数字见证发展的脉动。
  2019年,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
  奋进的步伐一阵赶似一阵,凝心聚力只争朝夕;发展的成绩一年一个台阶,始终位居平顶山市前列。
  一个昔日的农业大县,如今成了全国百佳旅游目的地、新时代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在突破自身局限、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郏县如何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高质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富县、实干兴县,努力建设‘厚重’郏县、实力郏县、健康郏县、和美郏县、文明郏县。”郏县县委书记丁国浩说。
北汝河橡胶坝(央广网发 通讯员 张建新 供图)
   党建引领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虽是隆冬,郏县产业集聚区内的环保包装产业园正在抓紧施工。这是中国首家集产品生产、配送、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包装产业园,建成后,可吸纳企业30余家,产品涵盖餐盒、托盘、口杯、包装箱等12大类近200多个品种,年实现产值12亿元,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包装行业生产基地。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实体经济上做文章。郏县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重中之重,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重要引擎,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第一竞争点,加快一二三产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集聚壮大,全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工业发展的主阵地,郏县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按照“腾笼换鸟”盘活一批、“嫁接重组”救活一批、“依法处置”清理一批、“破产重整”做优一批的原则,实施产业集聚区振兴计划。在做大做强机械装备制造、医药产业等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了高低压电气、环保包装、阀门管件、大数据等优质新兴产业,开工建设了高低压电气、环保包装专业园,谋划建设阀门管件、大数据专业园,实现资产资源利用最大化、产业布局更优、产业集聚效应更强。
  郏县是中国铸铁锅之乡、全国最大的铸铁锅产销集散地,年产7000多万口,占全国的2/3以上。该县以绿色、智能、技术改造为抓手,加快推进铁锅、陶瓷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升级,打造绿色、环保、节能的铸铁锅和陶瓷产品。億鑫机械铁锅自动化抛光设备发明技术,中央十套《我爱发明》栏目专题进行报道。目前,郏县铸铁锅有华煨、华邦、美伊、中帅等多个知名品牌,有炒锅、炖锅、汤锅、煎盘等50个品种、580多个型号,已成为家用炊具的首选。
  不仅要提升二产,还要调优一产,发展三产。作为全国八大良种黄牛品种之一,郏县红牛被誉为“车中的奔驰、酒中的茅台、茶中的龙井、牛中的红宝石、埋在地下的金矿”,品种资源特色突出,雪花牛肉产出率高达20%以上。以郏县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按照高端、品牌、专营的理念,打造中国牛肉第一城,努力振兴郏县红牛产业。持续提升烟叶质量,结合整村整乡土地流转,打造烟叶种植小镇。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和地域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推进文化与农耕体验、特色工业、清真茶食、健康养老等优势资源的有效对接。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何让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该县坚持党建引领,把开放招商作为“一号工程”,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制定产业链、企业分布、核心技术、市场分布“四张图谱”,积极落实知名企业家、投资机构、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四个遍访”,将全县涉企的37个县直部门组成10个招商组团,坚持大员上前,开展驻地招商。
  此外,该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从健全政企联席例会制度、推行重点企业服务保护制度、完善全程保姆式服务机制,到加大“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明确办理时限,再到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抓到底”四个一工作机制,创新开展企业营商环境专项巡察督办,逐步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据了解,2019年该县落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0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76亿元。
  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走在郏县,目光所及之处从不缺绿色。全县12万亩宜林荒山已绿化9.6万亩;全县80%以上的行政村都建成了庭园街道“景观林”、村中空地“休憩林”、村庄周围“经济林”;覆盖县乡村所有主要道路的420余公里生态廊道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从山区到平原、从城市到农村,一幅“茂林修竹池台永”的美丽画卷渐次开。
  近年来,郏县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做好山水“文章”,以绿“荫”城,以水“润”城,让城乡的精致“棱角”渐渐勾勒,百姓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该县深入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以建设“森林郏县”为目标,以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六化”为标准,坚持每年植树5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提升4个百分点以上,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实现绿满郏县、绿秀郏县、绿美郏县、绿富郏县。
  在矿山,实施“区内修复、区外补偿”生态治理修复模式,按照谁开采、谁修复的原则,由企业出资,对采矿废弃地进行绿化,矿区外延500米无条件补偿或异地造林,成为全国矿山修复的“样板”。
  在乡村,推进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四旁”绿化,建设特色公益林,动员郏县籍在外成功人士、社会乡贤和广大党员群众认捐、认种、认领、认管,此举受到国家林草局的肯定推广。
  在城市,以庭院、居住区绿化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公园、广场、游园、街头绿地为景点,初步形成城在林中、绿在城中、人在花中的绿化体系。
  据了解,近三年,全县累计植树18万余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7%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1%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36%以上,路河沟渠绿化率95%,农田林网控制率90%以上;连续三年超额完成省、市下达造林任务;相继承办了全省国土绿化“六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全省矿区生态修复现场观摩会、全省森林城市建设工作观摩会;成功创成国家级森林乡村14个、省级森林乡村15个;县林业局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全省仅有的2个县之一。
  如果说,国土绿化让城市有了生机,那么生态水系建设则让城市有了活力。按照“引水、储水、分水、用水、治水”的总体思路,坚持“打通、穿透、互联互通”,全力打造“五横十三纵”水网体系,编制四水同治“1+13+5”规划体系,大力开展海绵城市、海绵乡村和生态水系建设。目前,北汝河4座橡胶坝已全部完工,总蓄水量1400万立方米。全县创成生态村49个,姚庄乡获得全省首批“森林康养小镇”称号。
  如今的郏县,水清,地绿,天更蓝,一个生态宜居之城正迈步走来。
干净整洁的街道(央广网发 通讯员 张建新 供图)
    城乡贯通走好城乡融合发展路
  在郏县茨芭镇山头赵村,民居屋檐下挂着大红的灯笼、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石磨、古楼、古树等人文景观散落在村子里,村道两旁、房前屋后绿树林立,红花点缀,整洁优美,而山头赵村的美,还流露在村民们那满是笑意的脸上,显得自信而幸福。
  “这几年,村子变化不小,不仅设施完善了,而且环境变美了。过去村里人都琢磨着咋去城里,现在城里人一放假,都想来俺这儿瞅瞅。”70多岁的赵天定说,他们村在2019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上,又得了一个荣誉——中国最美乡村。
  近年来,郏县坚持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构建城乡高质量融合新格局,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向互动,魅力城区与田园乡村互为融合。
  该县把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抓手,围绕构筑教育、健康、交通、生态、服务业“五大体系”,谋划实施教育倍增、医养结合、棚户区改造、生态水系、道路畅通等“十大工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地上与地下、新城与旧城、城区与郊区建设相统一。持续推进城市创建,在保持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的基础上,去年又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顺利通过年度测评,受到全省通报表扬。
  不仅城市提质,乡村还要提优。郏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拆旧复垦、“双违”整治、“一户多宅”治理,谋划开展宅基地超面积治理,打出了一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组合拳”。
  对“高门台”、“出前沿”、私搭乱建、侵占公共空间的“双违”建筑坚决拆除;对收归集体的“一户多宅”分类处置;对拆掉的旧砖头、旧红石等建筑垃圾,用来铺设村内排前路、建小游园;对拆掉的老墙土,用来平整村内废旧坑塘,增加可利用土地;对收归村集体的房屋分类利用,对拆出来临近大田的空地进行复垦,对不符合复垦条件和村内拆出的空地,规划建成树园、果园、菜园、游园。
  此外,该县还在全省率先成立乡级规委会和控违队,实现13个乡镇全覆盖,实行规划先行,有序规范建设农村新居。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整治“双违”问题8870宗9188亩,治理“一户多宅”10946处3014亩,其中收回宅院5543处,清理围村“散乱污”1257宗、打通农村“断头路”427条。通过近三年的集中治理,全县累计整治农村土地3.32万亩,相当于盘活了全县四分之一的村庄土地,累计复垦耕地2.03万亩,整出集体建设用地1.71万亩,为百城提质等城市建设用地配置指标1.06万亩。建成农村广场、公园、游园、展馆等795处,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达标村209个,均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游客在姚庄回族乡小张庄村骑行(央广网发 通讯员 张建新 供图)
  改善民生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站在郏县高铁站广场上,远远望去,整座站房如同一尊霸气十足的巨鼎,简洁、端庄、大气。2019年12月1日,郑渝高铁郑襄段正式开通运营,由此,千年古县郏县被纳入国家高速铁路网,65万郏县人民实现了盼望已久的“高铁梦”。
收获的季节(央广网发 通讯员 张建新 供图)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郏县以人民为中心,加大民生投入,2019年拿出81.6%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办好民生实事,让老百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先后开展“实施四大会战、决胜全年攻坚”“脱贫成效回头看”“大走访、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等活动,着力强保障、抓增收、补短板,2019年实现脱贫686户1342人、出列8个贫困村,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贫困发生率降为0.44%。聚焦特殊贫困群体,创新谋划并实施了农村幸福院工程,全县建成并投入运行农村幸福院72家,有效解决了1600余名特殊贫困群众及鳏寡孤独老人一日三餐和日间照料问题,中国扶贫杂志社以《幸福院里幸福长》为题进行报道。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建设教育大县、教育强县、教育名县为目标,实施教育倍增工程,拿最好的地建最好的学校,近三年内投入资金20亿元,在城区新建学校12所,新增优质学位3万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获得优秀等级,荣获河南省教育宣传先进县、河南省家庭教育卓越县。
  积极打造健康郏县。大力实施卫生健康信息化工程,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平台建设运营、区域医疗机构全员参与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实现了村头接诊、“云端”看病,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国务院扶贫办、河南省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和河南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均以简报形式刊发推广。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先行先试。作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先期试点县和全省县级水权试点县,郏县围绕“明晰水权,定额管理,奖补结合,有序交易”的改革思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出实招、求实效。去年,该县牵头承办的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县级专项培训班在县委党校开班,其中堂街镇农民用水户协会被命名为全国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
丰富的节庆文化活动(央广网发 通讯员 张建新 供图)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打通民生路等城市道路3条,完成平郏快速通道北段、东坡大道东延等主干道大修改建,培护农村公路路肩310公里,治理过街路段220公里,荣获“河南省第一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首批“河南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
  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再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民之所需、政之所为,民之所呼、政之所应。当下,郏县大地上,惠民之风强劲,民生之音铿锵,吹暖了老百姓的心窝,奏响了和谐发展的新乐章。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更是郏县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保持全市先进位次、巩固全省第一方阵,以郏县的更加出彩、精彩,为平顶山汇聚多彩、华彩,为河南凝聚重彩、浓彩。”郏县县长王景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