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大国治贫”系列报道之《决胜2020》

2018-12-07 08:23:00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扶贫领域改革,确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贫6853万人,年均减贫1370万人,6万多个贫困村脱贫,153个贫困县摘掉了“贫困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一个个曾经的“贫困样本”蝶变为“脱贫样本”。“大国治贫”系列微视频遴选10个脱贫样本,展示中国扶贫的智慧、奇迹和贡献,三年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现象将首次整体消除,新的中国奇迹将再次展现在世界的东方。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7亿多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来自中国贡献,创造出世界公认的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扶贫领域改革,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确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实施“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个一批: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解决四个问题: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2012—2017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3046万人,累计减贫6853万人,年均减贫1370万人。6万多个贫困村脱贫,153个贫困县摘掉了“贫困帽”。预计到2018年底,我国80%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50%左右的贫困县和60%以上的贫困村将摘帽。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一批脱贫先进。其中,河南兰考和江西井冈山走在前面。

  兰考,焦裕禄精神发源地。

  曾经,这里风沙、内涝和盐碱“三害”肆虐。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350人,贫困村115个,贫困发生率10%。

  “守着焦裕禄精神50年,为什么没脱贫?”2014年春,兰考县领导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发出了“兰考之问”。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兰考。县委向总书记郑重承诺:“3年脱贫,7年小康。”

  兰考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精准扶贫,激发干部潜力、群众内生动力,用活资源资产,建强脱贫攻坚队伍。2017年2月27日,经第三方考核评估,兰考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11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这是一个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地方。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934人,贫困发生率13.8%。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井冈山,看望老区群众。

  (总书记同期声:“老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征程中,要同步前进,一个也不能少,都要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温暖而坚定的话语,激励着老区人民。

  井冈山市将红色做红、绿色做绿,红色旅游红红火火,绿色产业生机勃勃,目前贫困发生率已降到了0.42%。

  一个个曾经的“贫困样本”,蝶变成为一个个“脱贫样本”。中国乡村,释放着智慧,创造着奇迹。

  第一批走出西海固的移民,见证了闽宁村从几百人到6万多人,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巨变。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率领福建党政代表团来宁夏参加闽宁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提出了建设闽宁村的设想。当年7月,闽宁村正式奠基。2001年,闽宁村升格为闽宁镇。

  闽宁镇发挥福建、宁夏两省结对协作的优势,用好外力,激发内力,不断深化扶贫协作。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3.5%下降至2017年底的0.9%,群众人均年收入从不足500元跃升到2017年的11976元。

  20年后的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闽宁镇。总书记赞许地说:“闽宁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个宝贵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做一个示范,实现共同富裕。”

  十八洞村,群山环绕,交通阻隔。

  5年前,这个225户939人的村,贫困人口就有533人,人均纯收入只有1668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6.8%。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要求十八洞村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经验还要“可复制,可推广”。

  十八洞村聚焦精准,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规划,确定了种植、养殖、苗绣、劳务、乡村旅游五大产业扶贫思路。到2017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80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7%。30多个娶媳妇难的大龄青年,也随着全村整体脱贫而脱单。

  海雀村,地处乌蒙山深处。

  1985年一篇新华社内参报道了海雀村11户农家,家家断炊的极度贫困状况。海雀村苦惊中南海,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33年来,海雀村战荒山,斗贫魔,把石漠化严重的荒山流沙变成了郁郁葱葱的万亩林海。同时,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680元增加到2017年末的8493元,贫困人口从91户360人减少至4户14人,贫困发生率从44.3%下降到目前的1.6%,实现贫困村退出。

  纯阳山村,深居四川省南部县八尔湖淹没区。

  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892元。纯阳山村探索党建扶贫引领机制,“五方联盟”长效产业发展机制,内生动力引导机制,“三议五会”村级自治机制,以及政策激励机制,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整体推进水美新村建设相结合,依托八尔湖秀美风光,建成乡村旅游特色景点,发展农家乐和民俗客栈,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带动村民就近就业126人,2017年人均收入超过1.2万元,实现户户脱贫。

  一个水淹穷村华丽转身,变为水美新村。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党的十九大发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令,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署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年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现象将首次整体消除,新的中国奇迹将再次展现在世界的东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鄂平)

编辑: 王勇生

“大国治贫”系列报道之《决胜2020》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扶贫领域改革,确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贫6853万人,年均减贫1370万人,6万多个贫困村脱贫,153个贫困县摘掉了“贫困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