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选得准 沉得深 干得实 河南省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综述

2018-04-04 09:26:00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记者刘一宁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河南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啃下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因村派人要精准”,说的就是要选准派强第一书记。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中央统一部署,河南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派了一批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工作。

  2015年8月,省、市、县三级共选派1.2万名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了所有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2017年年底,河南省采取“提前选好、逐步介入、以老带新、有序轮换”的方式,对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了轮换。

  如今,绝大多数“老书记”已回到原单位,1.3万名“新书记”接力奋战在基层一线。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他们为党为民的铮铮誓言、践行承诺的实际行动、真抓实干的工作激情,已经深深烙印在群众心中,被誉为“党派来的好干部”“脱贫攻坚的领路人”。

  精准选派挑“尖兵”

  第一书记必须要素质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贫困村需要什么样的人,就派什么样的第一书记……河南省划出一道道“硬杠杠”,确保各单位把最优秀的干部选出来,把贫困村最需要的干部派下去。

  在2015年和2017年两轮选派中,各级组织部门严把政治关、品行关、廉洁关、能力关,特别是紧紧抓住沟通初步人选这一关键环节,从硬性条件、工作履历等方面逐人审核,确保“愿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精兵强将进入选派范围。与此同时,通过召开会议、加大宣传力度等,激发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热情。

  人岗相适也是精准选派的关键环节。各级组织部门按照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切实做到“派需结合、因村选人、因人定村”。

  省公安厅选派的第一书记李胜利驻村后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让淮滨县邓湾乡罗营村摘掉了问题村的帽子;省交通运输厅选派的博士后第一书记刘江积极协调资金,为濮阳县郎中乡马白邱村新修了水泥路、改造了旧池塘……精准选派出来的第一书记各有高招,着力发挥“尖兵”作用,团结带领群众找良方、拔穷根,让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明确职责压担子

  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是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任务。

  如何引导第一书记围绕职责任务,做好各项工作?河南省通过制定《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任务清单》,为第一书记定岗、定责、定目标,压实工作担子,倒逼第一书记谋实事、创实业。

  强基固本,筑牢战斗堡垒。抓住村党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第一书记把强班子、带队伍贯穿工作全过程,打造“不走的工作队”。截至目前,第一书记会同县乡党委对4140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其中有570个被各级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聚焦脱贫,大力兴村富民。第一书记立足村情,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把精准扶贫的“路线图”细化为每家每户的“施工图”。据统计,第一书记共协调引进资金108亿元,引进致富项目8800多个,培育支柱产业5799个,派驻的9000多个贫困村已有5500多个实现了脱贫摘帽。

  真情服务,办好惠民实事。第一书记坚持“五天四夜”工作制,稳下心、沉下身,排民忧、解民难,通过争取项目、申请资金、落实政策等,带领村民新建村级道路30856公里,新改建桥梁8747座,安装路灯24.7万盏,让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建章立制,规范村级治理。从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倡树农村文明新风等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书记通过健全相关制度,制定村规民约,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省农业厅驻滑县慈周寨镇北李庄村第一书记宋伟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解决了村里行路难、办事难、就业难和文化生活难等问题。

  强化保障配“后援”

  “财政给的160万元专项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河南师范大学驻辉县市吴村镇柳湾村第一书记董国强说,作为省扶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试点村,柳湾村用这笔资金撬动了更多社会投资。

  为支持第一书记开展工作,各级组织部门协调各单位整合资源,在政策上、资金上、人力上提供有力保障。

  会同财政、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制定出台《关于统筹相关财政资金支持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帮扶工作的意见》,对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等3大类、41项涉农项目资金“一揽子”整合,支持贫困村发展。

  协调省财政每年安排1.1亿元资金,为每个省派第一书记提供50万元的发展资金,各市县普遍为第一书记安排每年不低于10万元的专项资金,让第一书记“有钱办事”。

  会同省委省直工委实施百千万工程助力脱贫计划,省直单位2124个机关党支部结对帮扶贫困户5901户,形成“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的良好局面。

  第一书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各级驻村部门与专家团队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为第一书记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策划等全方位指导服务。”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河南省还积极推行联络员制度,要求派出单位和第一书记所在乡镇分别确定一名领导班子成员作为联络员,对第一书记进行全程“传帮带”。

  严管厚爱激活力

  好书记是选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河南省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制定了《河南省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河南省驻村第一书记召回办法(试行)》,剑指“走读”“两不管”等现象,力促第一书记扎根农村、履职尽责。2017年以来,全省共召回第一书记107人,诫勉谈话1210人,通报批评1313人。

  为强化驻村工作日常管理,河南省开发了第一书记管理工作平台,将第一书记纳入网络实时管理,确保在岗履职时间。同时,采取实地督查、暗访检查、电话抽查、社会调查、微信核查“五查”并举机制,不定期检查第一书记在岗履职情况。

  第一书记干得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河南省推行市县乡和派出单位联考联评制度,让驻地群众评议第一书记工作成效,群众满意率低于70%的,责令本人限期整改;低于50%的,要求派出单位重新选派。

  严管增强战斗力,厚爱调动积极性。河南省下发《关于加强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等,要求各地切实关心第一书记,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此外,按照省派每年不低于3万元、市派不低于2万元、县派不低于1万元的标准,为第一书记安排专项工作经费。

  两年多来,因为工作突出受到各级表彰的第一书记有5300多人次,陶曼晞、陈召起等一批第一书记的事迹在中原大地广为流传。人民群众相信,主动向党中央看齐,跟着“党派来的好干部”奋力前行,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人民群众期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跟着“脱贫攻坚的领路人”实干苦干,一定能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编辑: 彭华

选得准 沉得深 干得实 河南省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综述

协调省财政每年安排1.1亿元资金,为每个省派第一书记提供50万元的发展资金,各市县普遍为第一书记安排每年不低于10万元的专项资金,让第一书记“有钱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