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寻找中医药传承名家

2017-08-08 15:15:00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讯(记者 孙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中医药科学院成立六十周年,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取得的突出成绩,对振兴发展中医药,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提出了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的国粹,它记录着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地位几乎不亚于古代四大发明。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以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主要手段采集临床资料,通过四诊合参,运用辨证论治诊断疾病及其证候,采用天然药物组方或采用非药物疗法,实施预防、治疗、保健的医学行为主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纵观绵亘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饮誉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中医药学是传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世界各国都曾使用草药治疗疾病,但是把草药提炼升华,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系统,中医药是唯一的。中医药在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融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已深入民族骨髓,曾经护佑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健康。自《神农本草经》问世以来,中药已有几千年有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每一种药材都被历代医药学家赋予了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寒热温凉、性味归经等哲学和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文化基石。历史是文化的积淀,中医药学几千年的历史,曾经有过很多的辉煌。从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到东汉的华佗最早发明用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从中医针灸疗法到东汉时期张仲景创立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从宋代开始就在民间流传的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到明代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问世等等,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值得骄傲的医药学成就和宝贵财富。对中医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蕴藏,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弘扬,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中医药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特别是运用整体观和系统论作为指导中医药认识健康、辨证论治、预防保健“治未病”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充分显示了中医药所具有的超前性和有效性。中医对人体的健康,提倡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重视平时保健调理,关注日常养生的思想至今仍弥足珍贵,传承这种理念,对于增强社会的中医药共识大有裨益。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承大医精诚中医药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精神标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用“大医精诚”四个字来高度概括。如学医先学德之风,就是中华民族崇德尚义的反映。不问贫富,不问长幼,不问美丑,不问亲疏,一视同仁一心赴救的学医宗旨,铸造了高尚圣洁的医学伦理观,孕育出如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数的光辉典范。弘扬中医药传统医德。中医提倡的是“医为仁术”,强调一个“仁”字。“医为仁术”便是对一个合格医者的道德标准定义,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对医学的定性,是对医学灵魂的高度概括。对于医者而言,所要求的就是对病患者要怀抱一颗仁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与患者的交流在充满爱的氛围中进行,而不是没有表情的程序化的诊治。医术上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与中华民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统认识模式基本吻合,寒热调配、补泻兼施的配方原则与中华民族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处世态度一脉相通;循序渐进、务除首恶的治病程序与中华民族临变不惊、标本兼顾的务实精神彼此呼应。统观全局,辨证施治的医学理论与中华民族整体至上、因人制宜的哲学思想互为协调,充分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纵观历史,中医药文化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医药历史上重大意义的发展高潮,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高潮的结果。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在“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中,《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带总结性的医学巨著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体系形成。唐宋年间,中医学出现了医学分科的大发展,先后推出了《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肘后方》、《千金方》等综合性、实用性极强、内容丰富充实的医学著作。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形成和《本草纲目》的诞生,可视为中医学发展第三次高潮的重要标志,其背景是程朱理学和王陆心学盛极一时,儒学文化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以致成为整个东亚文明的内核和体现。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术呈现同步演进发展的趋势。近百年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中医药学术赖以生长的环境遭受严重破坏。1912年北洋政府主张废除中医,1925年又拒绝将中医课程列入医学教育计划,1929年南京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案”,1933年和1935年汪精卫两度提出废除中医。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来历史的理性沉淀,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处,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声誉,加之当时中医药界人士不懈努力和强烈抗争,终于迫使废止中医药的政策未能实施。随着历史的嬗递,现代世界呈现出多元文化鼎立的局面,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世界各国争相翻译中医药学术书籍,并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召开专门学术会议,派人来中国学习,纷纷邀请中国学者前往讲学,以中医热、针灸热、中药热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回归热”在全球范围蓬勃发展。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我国建立中药进出口贸易关系。事实证明,中医药学走向世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发展的标志,目前正以其蓬勃发展之势得到全世界更广泛的认同,预示着中医药学新的发展高潮的到来。中医药文化是医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结合,是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创立的学科,具有超时代的内涵,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深刻的普世价值观,在促进健康、防治疾病方面具有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当代中华民族的战略选择,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 如今,党和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弘扬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我们寻找中医药传承大医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家建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传承人制度、建立专题博物馆等措施的基础之上,我们弘扬中医药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了解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医药的科学贡献,让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国粹中医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编辑: 张航
关键词: 中医;特色;文化;瑰宝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寻找中医药传承名家

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以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主要手段采集临床资料,通过四诊合参,运用辨证论治诊断疾病及其证候,采用天然药物组方或采用非药物疗法,实施预防、治疗、保健的医学行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