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传承华夏文明 构筑文化高地

2017-07-25 10:31:00来源:河南日报

  

  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举行。本报记者王铮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本报记者温小娟 黄晖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自中华文明在中原初露曙光,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余年,漫长的文明进程让河南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安阳殷墟、天地之中、大运河、丝绸之路等华夏文明的核心地标,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辉煌。世界华人大部分的姓氏在此发端,最初的汉字在此成形,诸子百家思想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的标志引领着华夏文明的走向和文化发展方向……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由此被赋予特殊使命——如何使华夏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立足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战略定位,我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新目标,制订《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同时,文化建设的诸多具体工作也在快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18处大遗址和4条线性遗产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河南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增强……在历史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创新上出实招、“走出去”中见成效,中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安阳殷墟保护展示项目王陵区遗址公园。本报资料照片

  保护展示大遗址 中原文脉活起来

  6月11日,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开工奠基,两年后,人们就可以在这里触摸“最早的中国”。

  时隔一个月,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公园建设工作也正式启动……

  越来越多的大遗址,正在变得可感可触,成为“城市语言”和“城市符号”。

  今年4月,省长陈润儿到禹州市、汝州市调研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时指出,要打好“文化牌”,将文化元素更多、更好地融入城市形象塑造、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中,让当地百姓更有归属感、认同感。

  河南文物家底丰厚,古代聚落、都城遗址、帝王陵寝、古代建筑群等大遗址星罗棋布,仰韶遗址、贾湖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城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等闻名中外,犹如散落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让华夏文明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如何激活这些承载着灿烂中原文明的大遗址,彰显城市的独特魅力?

  对此,我省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以古都洛阳为例,将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有机结合,先后实施了隋唐洛阳城的定鼎门遗址、明堂遗址、天堂遗址、九洲池遗址和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优化了城市空间格局,再现了千年帝都的非凡气象。如今,定鼎门成了市民休闲的后花园,漫步于此,一种历史的庄严厚重和现代生活的休闲惬意油然而生;隋唐洛阳城天堂、明堂成为新的文物旅游开放景区,2016年接待观众85万余人次,门票收入2800余万元,实现了考古遗址有效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谐共赢。

  如今,安阳殷墟、新郑郑韩故城等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正在以“新旅游景点”的姿态吸引着中外游客,诸多陈列在中原大地上的珍贵遗产悄然活化,重新绽放璀璨光彩。

  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不但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河南影响力,也为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河南段、丝绸之路河南段等5处文化遗产成功申遗打下坚实的基础。2014年,随着大运河河南段、丝绸之路河南段成功申遗,我省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表示,以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与特色城市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培育了文化旅游主导产业,改善了人居环境,使文物保护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豫剧《焦裕禄》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本报资料照片

  贴近生活创精品 文化惠民新风来

  历史前行,文脉存续,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近年来,省委专门出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制定《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中原文艺精品创作、文艺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艺人才培养、特色文化基地建设等中原人文精神“五大工程”,为我省文艺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戏剧、文学、书法、摄影、杂技、民间文艺等多个艺术门类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同时,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深入基层一线体验生活,从群众中获取力量,创作了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

  5年来,我省创作的优秀剧(节)目近百部,涵盖戏曲、舞剧、话剧、交响合唱等多个艺术门类;实现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戏剧类九连冠,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八连冠和中国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五连冠,被誉为“河南戏剧现象”;涌现了豫剧《焦裕禄》、话剧《红旗渠》、纪录片《鉴史问廉》等一批有筋骨、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李佩甫摘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实现河南本土作家“零的突破”,为“文学豫军”再壮声威;中原书风、中原画派叫响全国,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名片……

  丰富的文化产品成了滋养百姓心田的精神食粮,通过“舞台艺术送农民”“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原文化大舞台”等品牌活动,走遍城乡、走进校园,形成了城市、乡村、学校“三位一体”的文化惠民格局,达到了“优秀剧目演起来、文化场地用起来、文艺工作者动起来、老百姓乐起来、核心价值观活起来”的良好效果,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花了一袋瓜子的钱,欣赏了一部经典作品,收获了一次别样的人生体验,很值!”7月22日,欣赏完中原文化大舞台上由周口市戏剧艺术研究院带来的经典豫剧《青蛇传》后,周口观众王璐在微信上写下了她的心情。

  此外,全面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也从多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开封朱仙镇启封故园内一派江南景色,使人流连忘返。本报记者聂冬晗摄

  特色品牌多业态 文化产业火起来

  “十三五”开局之年,河南文化产业交上了亮眼的答卷: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111.87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和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我省已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文化产业基地12个、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个;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焦作太极小镇、许昌三国文化产业园、济源王屋山文化产业园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与此同时,投资120亿元的开封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数字马街、数字太极、戏剧数字云播平台等一批新型文化业态项目次第绽放,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文化+”融合模式正在我省迸发出强大活力,催生了一批前景好、有特色、有内涵的新型文化业态项目。

  河南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文化+”的无限可能,引起了实景演艺创始人、“印象”“又见”系列作品总导演王潮歌的兴趣。去年11月,王潮歌的《只有》主题演艺落户郑州。

  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不断加速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3月26日晚,大型山水实景史诗话剧《武则天》在洛阳盛世唐园首演,这是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之后,我省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的第三个实景演出剧目,是河南文化旅游的又一张“新名片”。

  特色文化产业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勤劳的河南人民正凭借灵活的头脑,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出一系列具有河南特色和国际影响的品牌。如聚集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绵延700余年的马街书会、“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清明上河园……

  同时,我省紧紧围绕“以文化推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的发展思路,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出以龙门石窟、殷墟、嵩山历史建筑群、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为依托的世界文化遗产游,以太昊陵、黄帝故里、光州固始以及各个单姓起源地为依托的根亲文化游,以少林和太极为核心的功夫文化游等一系列文化旅游品牌,让游客在旅程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河南豫剧二团到国外演出。本报资料照片

  中原文化走出去 世界目光看过来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功夫电影《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也把一座千年古刹——少林寺,从巍巍嵩山的密林之中推到世人面前。此后的岁月,少林寺、少林功夫,无疑成为河南走向世界的一张耀眼名片。

  近年来,随着我省不断加快中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文物、戏曲、歌舞、杂技、武术、民俗等纷纷走出国门,成为宣传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2015年,以《世界·由此东望》为主题的河南形象宣传片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和百万人共舞太极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让世界的目光一次次聚焦河南,河南文化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令人自豪的是,在与世界各国的文物交往中,中原文物展览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吸引着无数观众对中原大地的向往。近几年,我省“文物”外交日趋热络活跃,先后在瑞典、巴黎、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文物展览,如在瑞典先后举办“黄河流域王室与诸侯——中国河南青铜文明展”和“洛阳——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大都会:唐代文明展”,吸引了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夫妇前来参观,开启了河南和瑞典交流合作新时代;2016年举办的两岸唐三彩交流展,实现了1949年运台文物首次回大陆展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豫剧是河南戏曲走向世界的开路先锋。去年10月,豫剧《程婴救孤》登台美国好莱坞杜比剧院演出,成为我国戏剧目前唯一一个登上过美国百老汇和好莱坞的“双料选手”。“通过豫剧讲好河南故事,让世界了解河南、理解中国,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

  如今,中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国家外交大局,承担文化部“央地合作”任务,我省多次组派艺术团赴国外执行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自2010年以来,省文化厅每年组派艺术团奔赴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欢乐春节”对外文化活动,艺术团所到之处受到明星般的礼遇。

  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表示,传承是文明存续之基,交流是文化活力之源。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快,中原文化迫切需要加快走向世界,与各国文化在交流中借鉴,在融合中提升,在合作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编辑: 叶远
关键词: 隋唐洛阳城;文明传承;文化旅游;拜祖大典;阳城遗址

传承华夏文明 构筑文化高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快,中原文化迫切需要加快走向世界,与各国文化在交流中借鉴,在融合中提升,在合作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