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经历仕途转折变化 白居易将后半生寄托在山水之间

2017-06-01 08:52:00来源:大河报

  经历仕途转折变化 白居易将后半生寄托在山水之间

  新郑白居易出生地

  经历仕途转折变化 白居易将后半生寄托在山水之间

  经历仕途转折变化 白居易将后半生寄托在山水之间

  白居易晚年在洛期间,与胡杲、吉玫等九位友人在香山结成“九老会”。香山寺中九老堂中的雕像和文字,记录的便是这段文坛佳话。

  经历仕途转折变化 白居易将后半生寄托在山水之间

  白居易被葬在香山的琵琶峰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歌走廊上的洛阳,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今年春天,我们来到洛阳,攀上香山,听伊水悠悠,寻访白居易足迹。这位中唐时期的大诗人,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洛阳的山山水水间,寄托在洛阳的楼阁亭台间。

  他祖籍下邽,出生新郑,最后落脚洛阳,长眠香山。在长安城“居大不易”的白居易,在洛阳城居得其所。他居住生活的宅院,他会友吟诗的寺庙,他的长眠安卧之地,都在洛阳城东南隅,其中还包括他的直系后人所构成的村庄。在这里,白居易早已走远,其诗名口耳相传。

  乐天故居春草又生,白氏后人枯荣相续

  寻找白居易故居,你需要穿越市区的烦嚣,来到洛阳郊区的安乐乡。那儿有一个村庄,名为狮子桥,便是中唐时履道里(白居易故居)的所在地。

  这里有白居易故居遗址。1992年至1993年考古发掘时,出土的文物就有两千余件。本以为这样知名的地方会比较好找,但记者一行可谓是费尽了周折。

  村里的年轻人,多数不知道故居所在。上了年纪的人,说法并不统一。最后,我们在村东道路一旁,看到了一块省政府去年11月所立的牌子。这是块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的牌子。牌子后面,是一道院墙,院墙内是一所驾校。

  先前指路的老人笑着说,驾校所在地就是白居易故居。“要想了解更多白居易的东西,你们不如去附近的万年青村。”指路的老人说,那个村子的人都是白居易的后代,还有白氏祠堂。随后,记者一行来到了万年青村,在街头闲聊的老人充当起了“导游”。他说,这个村庄95%的人都是白居易后代,村里还有一个乐天诗社,只是不巧这天正好没人。

  想找几个会背白居易诗作的人?只需到小学门口等着就是,这里的孩子人人都会背。老人将记者领到洛阳市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乐天校区门口时,正值学生放学。听说有人要听背诗,几个孩子站成一排,张嘴便是一首《琵琶行》。他们说,白居易的诗作是他们学校的必修课。

  今年76岁的白进生,是白居易第50代后人,也是这所小学原来的校长。他家就住在小学隔壁,每天都能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看着一茬一茬的孩子长大。他熟悉白居易的不少诗篇,但对那首最简单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下简称《草》),却情有独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像这白家的一脉相传,穿越了和平动荡的年代,而没有断绝。

  曾经,小学课本选录的《草》,仅有前四句。一度让我们认为,《草》只是一首五言绝句。到后来才发现它是五言律诗,后面还有四句,却因为课本的选裁,而成了有名的“半截诗”。王维在17岁时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篇,是一位诗歌天才。而白居易写出《草》的年龄,有研究称是16岁。按照王维的标准,白居易当然也是一位诗歌天才。

  根据史料记载,白居易拜访名士顾况时,顾况曾拿他的名字说,米价现在很贵,你想在长安混下去可不容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当顾况看到白居易所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时,不禁大为叹服,“这么好的才华,在京城混是不成问题的”。

  其实,白居易名字的含义,要比“居亦弗易”高深得多。“居易”二字来源于《礼记·中庸》,“故君子易居以俟命”。当时的顾况在朝任著作佐郎,是当时的著名诗人,不可能不知居易的真意,不过是一时戏言。

  新郑是他人生的原点,他常想“兼济天下”

  白居易的人生,始于河南,终于河南,算是一个地道的河南人了。但在白居易生前,他心目中的老家却不是河南,而是陕西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

  他生逢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正是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之时。他的祖籍在同州韩城,曾祖白温迁居于华州下邽(陕西渭南),遂成了下邽人。祖父白锽在河南做官,又移家郑州新郑。他在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出生于新郑县东郭宅。因河南兵乱,父亲白季庚在徐州任职时,又迁家到徐州符离(安徽宿州)。

  直到贞元末登第后,他才将其家迁至下邽原籍。白居易的少年、青年时代,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这样的生活状态,虽然影响了他的正常仕进,却让他对社会现实和下层人民生活状况有了深切的了解。这也为他以后写出针砭现实、关注民生的诗歌,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虽然白居易始终将陕西下邽作为故土,新郑在他心中的地位其实也不轻。大和元年(827年),白居易结束了苏州刺史的任职,从苏州返回洛阳途中,经过了童年生活的地方,写下了一首深情的怀旧诗。“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到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这里的荥阳,是当时的荥阳郡,新郑当时属荥阳郡管辖。十一二岁,小学还没毕业的年龄,就举家迁往了南方。而直到半百之后,才有机会踏上故土,他的内心深处,自然生出了和贺知章一样的情思。贺知章在第二首《回乡偶书》里写到了湖水,“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白居易自然受其影响,几乎如出一辙。

  从小时离开新郑,到五十多岁重经故土,白居易基本上完成了从“达则兼济天下”到“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的转变。这与当时的朝政纷争、时局动荡有关,也与他的偃蹇经历和人生感悟有关。

  曾经的他,也是锋芒毕露,初生牛犊不怕虎。考上国家公务员后,他和元稹、李绅两个诗友一起,写了不少针砭时弊、关注民生的诗歌。李绅,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作者。初入仕途的他们,可谓从政、作诗双丰收。

  他们仿效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歌行,创制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白居易写出了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迄今读之,仍感觉亲历其中一般。

  他在任陕西盩厔(音zhōuzhì)(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在避暑时,想到的不仅是一人的炎热,“回看归路旁,禾黍尽枯焦。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他写《新制布裘》,写出了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样的情怀。“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一朝被贬谪,回到洛阳他“独善其身”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多好的一句座右铭。只是,生性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白居易,随着人生际遇的变化,注定不能两者兼得。

  有一句俗语叫“枪打出头鸟”。元和十年(815年),长安发生藩镇派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事件。当别人都没有发声的时候,白居易做了一回“出头鸟”。他在第一时间上书,请求朝廷逮捕凶手,将作恶者绳之以法。执政者嫌恶其越职言事,再加上一部分人罗织别的罪名,就将白居易贬往了江州(今江西九江)当司马。

  这一年,白居易44岁。江州之贬,被历代学者作为白居易人生道路和创作道路前后二期的分界。他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从政取向和创作宗旨,思想开始逐渐趋向消极。之前那个关注政治现实、关怀民生疾苦、敢于直言谏诤的白居易,渐渐被消磨了棱角,渐渐被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所取代。

  那首《琵琶行》,就作于这一时期。“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如今我们仍能从这顺畅自然的文字当中,感受到当年他内心的苦闷和不平。

  除去其它诗篇,仅这一首《琵琶行》,也足以让白居易屹立于唐诗之林。它与《长恨歌》一起成为白居易叙事诗的双璧,在当时流传就很广。而到了后世,两篇长诗也成为元杂剧和其它市民文学品种的素材来源。

  诗篇对音乐的描写堪称一绝。从拨弦到曲终描写琵琶演奏的全过程,不仅层次分明,而且跌宕起伏。特别是用到了诸多比喻和拟声词,还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并且以频繁的换韵来配合曲调的变化,写得极为声情并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读之,真是回味无穷。

  在江州,他还写下了两首知名的七言绝句,我们都非常熟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间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写景写到如此明丽清新,确实赏心悦目,但“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一类的棱角之作,已经很少能见到了。

  后来,虽然白居易回朝当官,但几次建言都不受重视,牛李党争也开始初现端倪。他开始有意地远离朝廷,主动请求外任到杭州做刺史。大和三年(829年),他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以后便定居洛阳。后来,他先后经历了河南尹、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等职,基本都是闲散性质的分司官。他选择在洛阳“中隐”(“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这也是他逃避朝政和时局、向往归隐和个人修行的一种反映。

  香山遍布他的足迹,留下他的诗句

  白居易当时在洛阳城的住宅,如今已经被深埋在地下。恐怕只能通过他自己的诗文,才能了解其大概。

  他是在洛阳太子左庶子分司任上,从一位田姓人家手里买下了履道里宅园,准备把这里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他所在的履道里,又称履道坊,是一个风土人情都俱佳的所在。这里遍布水塘,有竹林,有果园,隋唐时期不少皇亲国戚、达官贵族都在此建造府园。履道里宅园,本身就有较好的园林基础,白居易入住后,又吸取了苏杭园林的风格,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葺,使其成为东都颇有名气的私家园林。

  在洛阳访白居易,绕不开香山。香山在他的晚年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洛阳山水最好的地方,龙门居首,龙门十寺里面,最适合观赏游玩的就是香山。坐在香山上,山水之声激越,虫鸟之声悠扬,俯瞰即是洛水,对望便是龙门石窟。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退休后的白居易,爱慕香山寺的清幽,搬家到寺内,常在寺内游玩,和“香山九老”吟诗作对,并称自己为“香山居士”。

  “丈夫一生有二志,兼济独善难得并。不能救疗生民病,即须先濯尘土缨。”以前入世的他,吃了很多明亏暗亏,如今出世的他,劝解朋友、子弟尽量远离名利官场。最好的生活态度,就是“不如展眉开口笑,龙门醉卧香山行”。

  曾写出过《琵琶行》的他,被葬在香山的琵琶峰上。站在琵琶峰上,能看到不远处的香山寺,也能看到对面的龙门石窟。后人遵照其遗嘱把他葬在这里。要知道,早年的他,虽然出生在新郑,长在淮南,却一直认定祖籍所在地下邽为家乡。最终葬在洛阳香山,可见他对香山的感情之深。

  白居易墓左前侧,竖有一块巨石。石面上,镌刻的是《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和《醉吟先生传》。前者,是李商隐所写,后者,是白居易所写。要知道,白居易曾官至刑部尚书,大约相当于今日的正部级干部,但当时的李商隐,却已经是罢职之人。门生故旧满天下的白居易,怎么会让李商隐这样一个“官不挂朝籍”的人,为他写如此重要的墓志铭呢?

  这背后,还有一段追星情节。虽然白居易是当时有名的大诗人,但他不敢妄称第一,将天下第一的位置让给了李商隐。根据《唐才子传》,晚年退休在家的白居易,非常喜欢李商隐的诗文。他常说,自己死了以后,来世希望做李商隐的儿子。几年后,李商隐果然得了一个儿子,还取名为“白老”。

  只可惜这个儿子智商不高,长大后更是没有半点诗情,温庭筠就跟这个孩子开玩笑说,让你做白居易的后身,不是辱没了他老人家吗?从这一个故事,可以看出晚年白居易,对荥阳的李商隐的推重。

  白居易活了七十五岁,当时算是比较长寿的年龄了。他先后送走了一生中两个挚友——元稹和刘禹锡。而李商隐作为晚辈和知音,送了他最后一程。时代的车轮滚滚,唐诗枯荣相继,真可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记者刘瑞朝文李康洪波摄影

编辑: 叶远
关键词: 白居易;顾况;浔阳城;河南尹;元和十年

经历仕途转折变化 白居易将后半生寄托在山水之间

白居易晚年在洛期间,与胡杲、吉玫等九位友人在香山结成“九老会”。从小时离开新郑,到五十多岁重经故土,白居易基本上完成了从“达则兼济天下”到“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