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9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5月19日是“世界家庭医生日”,今年的主题为“携手家医、同心抗疫”。家庭医生是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既要兼顾疫情防护又兼顾日常健康服务。无论是非常时期,还是平常日子,家庭医生都是每一位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今年,我国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那么如何实现“签而有约”,不断提高签约服务质量?

  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奔走在各个居民小区,通过微信群、签约平台、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曾慧玲表示,他们将社区26位家庭医生分成三组,对居家隔离的社区居民进行随访。从1月24日开始,对湖北回沪人员上门进行医学观察,包括一天两次的测量体温和病情的询问,对39户共54位居民进行了上门随访。

  在上海,像这样的家庭医生团队有6600多个,他们坚守基层服务网点。上海卫生健康委巡视员吴乾渝表示,疫情防控期间,社区门诊量达到上海市门诊量七成以上。自1月31日起,上海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诊,并继续做好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家庭病床等上门巡诊。

  吴乾渝介绍说:“3月份以来,上海共建成200家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加强对发热患者的筛查、登记和跟踪,充分发挥‘哨兵’作用。对隔离观察对象中的特殊人群,比如儿童、小留学生、孕产妇、残疾人、病患人员等,给予及时的针对性健康服务和心理疏导;对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指导培训做好复工准备。”

  从城市到乡村,基层全科医生、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等家庭医生始终坚守防疫一线。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太平镇团山村位置偏僻,全村共有402户1395人,村医李家才和这些村民都签订了家庭医生协议,保障疫情期间村民正常就医和用药。

  李家才说:“由于疫情期间不方便走动,遇到有身体不舒服的村民,只要打来电话,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病人家中,为签约家庭提供健康服务,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从重点疫区来的村民居家隔离期间,我每天都会上门为他们测量两次体温。”

  为让家庭医生“签而有约”,各地创新了家庭医生服务方式。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曹晓飞提到,在确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力戒形式主义,不得下达超越实际的指标要求。为加强履约服务监管,安徽省创新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并向签约服务管理延伸。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确保服务真实性;实时统计家庭医生工作量并与绩效、收入相挂钩,确保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家庭医生提供服务的积极性。

  天津则借助与微医集团的合作,在全市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推进“基层数字监控体”建设。天津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副处长林春光介绍说:“家庭医生团队会带着巡诊包,去各个村里,心电图、血压等一些检查项目现场就可以测;云药房是为了解决基层的药品共给,这些药通过云药房进行足量储备,居民通过手机客户端先进行网上申报,医务人员进行临床的诊疗和健康管理后,通过第三方进行有保障的配送。”

  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成为落实分级诊疗的主要途径。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系主任迟春花认为,在基层可以慢病开长处方,它是有所倾向的。质量的提升和相关政策匹配要同步推进。不仅仅是医疗系统,所有行业都应该支持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建设,这样才能缩短进程,更好地提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