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3日消息(记者周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今年2月2日是第25个“世界湿地日”,国家林草局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湿地面积300多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  
  我国湿地分布广、类型丰富、面积大,几乎涵盖了《湿地公约》中所有的湿地类型,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李琰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湿地保护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李琰:安排中央投资98.7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5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53个;中央财政湿地补助83.7亿元,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项目2000多个,新增湿地面积20.2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
  “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国家湿地公园201处,截至2020年国家湿地公园共899处。积极履行《湿地公约》,新指定国际重要湿地15处,组织开展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年度监测,并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
  湿地立法是保护湿地的重要保障,北京林业大学张明祥教授指出。
  张明祥:其实我们湿地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我们的湿地。另外《湿地公约》也提倡湿地保护与湿地利用并重。我们要通过湿地立法来建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一个制度体系。
  “十四五”期间,我国力争尽早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同时,还将实施一批湿地保护修复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包括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补齐湿地生态保护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