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手机App被“偷听”背后:大数据用户画像精准“猜出”用户需求

2019-03-27 09:0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26日消息(记者任梦岩)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近,一篇“隔屏有耳,记者耗时3个月测试,美团、饿了么是否在‘偷听’?”的文章刷了屏,人们开始担忧手机App会不会监听用户的日常?也许您在使用手机的时候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心里想着的商品、想吃的东西,软件都能精准推送?难道它在监控我?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手机App在监听你的日常生活,但想要精准进行推送,有比监听更省事儿的方法。

  您或您身边的人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微信里聊完旅游,一会儿就能看到机票广告。在现实生活中和朋友聊家具,根本没打过字,电商平台就会出现有家具推荐?这样的情况,让人不禁会想,自己的手机App是不是在窃听我的对话?

  对此,知名互联网科技博主梓泉告诉记者,科技公司不会“笨”到用调取手机麦克风的方式来获取大家的隐私,首先,软件录音需要调取系统底层权限,但大多数主流App是没有调用麦克风权限的。

  “安装的时候都会问你要长期的一个权限,只有像电话、微信等会长期要求一个权限,就是以后录音不需要弹出提示了,绝大多数软件像是外卖,小红书呀,这些都是每次使用录音前都必须询问的,你可以看一下后台那个设置,就是绝大多数都是使用录音权限前必须要点允许的。”梓泉说。

  梓泉说,即便App绕过了系统限制,或者用户赋予了录音权限,通过录音方式获取用户日常信息的效率实在太低了,因为绝大多数时间,手机都没法录到用户对话,所以捕捉对商家有用的有效信息更为困难。以各大外卖App、小红书等软件动辄上亿的安装量,得不偿失,把大量录音进行语意分析,从商业上没有价值。

  那么这些用户反映的“App知道我心思”是怎么实现的呢?梓泉说,现在的大数据用户画像功能,让互联网公司可以轻松“猜出”你的心思,根本不用去窃听。

  梓泉说:“完全有比窃听效果好得多的办法,就是对你这些现有的资源和你愿意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包括位置、个人使用习惯、购买记录,还有大公司之间相互把别人的数据拿来,那么你可能没有给这个App提供信息,但是你在那个App上提供信息,你实际上就给他们提供了信息。”

  记者搜索“用户画像”很快就找到了多家从事该业务的企业,比如一家公司声称可以快速筛选出精准的广告投放人群,会通过考察这个用户是否安装了“汽车之家”等汽车类App,地理位置上是否去过4S店,哪段时间去过驾校,什么时候去过路考的地方(意味着是否拿到驾照),从中找到几百万最符合要求的精准受众,然后通过合作的媒体就能够精准投放相关汽车类广告内容。

  总的来说,你的地理位置与软件使用记录都成为了大数据的一部分,根本不需要窃听,就能知道你刚考完驾照,现在正打算买车。

  还有更精准的,某知名社交App在自己的广告平台上写着,可以筛选出今年3月1日到15日,去过上海虹桥机场3次以上的人。如此一来,再加上你的电商购买记录、搜索记录,你手机唯一的手机识别码绑定在一起,即便不注册、不登录账户,你的行为数据一样会被采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即便你在淘宝上看过奶粉,其他App上也会收到奶粉的广告的原因了。

  但如此使用大数据用户画像,是否涉嫌侵犯隐私?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判断企业是否获取了违规的手机信息的依据,首先是是否进行了告知,其次就是通过这些信息,能否精准定位到个人?

  “有的企业在没有告知用户的情况下,直接去收集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这属于违法行为,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判断标准,就哪些是属于个人信息,按照现有法律的规定,判断个人信息的标准就是身份识别性,就是能够直接或者间接识别个人身份的。”赵占领说。

  但赵占领也承认,如今企业“打擦边球”的方式有很多,不一次性收集所有信息,而是“都拼西凑”出用户画像,导致判断和监管都比较困难。赵占领说:“因为大数据画像其实就是说他所获取的信息越多,他就有可能精准地识别出你的真实身份,所以限制什么程度,在很多情况下是有争议的,所以也导致在实践中有很多的企业,他收集信息的时候,他可能今天收集一点,明天一点,或者是通过不同的渠道各收集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不足以直接识别人的真实的身份,但是加一起量足够大的时候,就有可能是识别身份。”

  赵占领认为,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还是有很多的,但被处罚的寥寥无几,这需要用户举报,专业技术人员判断,监管部门切实去管。

  “这方面的监督力度还是不够。另外可能需要一些技术人员去判断,然后去驱动。但如果用户有初步的证据,或者有一定的线索,合理地怀疑某一个软件,其可以向监管部门进行举报,相关部门可以去调查,这是没问题的。”赵占领说。

编辑: 彭华

手机App被“偷听”背后:大数据用户画像精准“猜出”用户需求

手机App被“偷听”背后:大数据用户画像精准“猜出”用户需求,还有更精准的,某知名社交App在自己的广告平台上写着,可以筛选出今年3月1日到15日,去过上海虹桥机场3次以上的人。”  赵占领认为,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还是有很多的,但被处罚的寥寥无几,这需要用户举报,专业技术人员判断,监管部门切实去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