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翔鹭纹铜鼓:属于石寨山型

2017-06-06 16:21:00来源:广州日报

  

  翔鹭纹铜鼓

  这面翔鹭纹铜鼓197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墓。这是一座西汉前期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墓葬。出土铜器、铁器、漆木器、陶器、玉石器、纺织物等1000多件。墓主人可能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的高级将领,也有的人认为墓主人是当时的西瓯君。

  翔鹭纹铜鼓高36.8厘米、面径56.4厘米、足径67.5厘米,鼓面中心为太阳纹,十二芒。芒外有七晕圈,主晕为衔鱼翔鹭纹。鼓身九晕圈,饰有锯齿纹、圆圈纹、羽人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船头下方刻绘有衔鱼而立的鹭鸶和花身水鸟,水中有鱼畅游。鼓腰饰有8组羽人舞蹈纹,每组2~3人,头戴羽饰,下身系羽裙,翩翩起舞。鼓身足部一侧卧刻有篆文“百廿斤”字样。经实测,铜鼓重30.75公斤。

  从年代、形制和纹饰来看,该鼓属于石寨山型,上面的图案有大船、海龟、鲨鱼的形象,可以说是我国早期航海景象的见证。值得注意的是,在举世闻名的广西左江崖壁画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铜鼓以及竞渡的形象,说明这些地方同为西瓯、骆越的核心区域。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江南、岭南直至华南沿海及北部湾沿岸这个广大区域内,居住着众多具有广泛文化联系的越人,因其支系繁多,秦汉时统称“百越”。从历史文献记载的情况看,西瓯、骆越是百越族群中的两大重要支系,活跃在岭南地区。西瓯人主要生活在今广西西江中游及灵渠以南的桂江流域,骆越人则主要聚居于今广西左右江流域、云南省东部、贵州省西南部以及越南红河三角洲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缘故,百越族群历来有利用舟楫之便的传统。《越绝书》记载,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庄子·杂篇》有记载说“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说明越人往南跨海远行已属常见。从时空背景上看,无论是在秦初统一,还是南越国自立,或者是汉朝集权的郡县制体制下,这个区域以海为路、勾连域外的渠道是畅通的。

  从《后汉书》开始,关于广西地区铸造和使用铜鼓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广西自春秋晚期有铜鼓出现,到魏晋南北朝铜鼓铸造达到顶峰,至唐宋时期铜鼓曾一度衰落,但到明清之际,铜鼓又得以发展。直到今天,铜鼓习俗仍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记者金叶)

编辑: 叶远
关键词: 铜鼓;翔鹭;西瓯;越绝书;秦汉之际

翔鹭纹铜鼓:属于石寨山型

翔鹭纹铜鼓高36.8厘米、面径56.4厘米、足径67.5厘米,鼓面中心为太阳纹,十二芒。从《后汉书》开始,关于广西地区铸造和使用铜鼓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广西自春秋晚期有铜鼓出现,到魏晋南北朝铜鼓铸造达到顶峰,至唐宋时期铜鼓曾一度衰落,但到明清之际,铜鼓又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