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河南新闻广播记者 付艳波

 

  我是记者付艳波,在见到省人大代表王丛苗之前,我很难将农民、考古、申遗这三者联系在一起。一个普通农家女孩,如何成为一名高级考古技师?一个一天大学都没上过的农民,怎么会有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喊她“王老师”?这一切在见到王丛苗代表后,都有了答案。

  王丛苗出生在洛阳偃师市二里头村,1982年夏天,在连续三年参加高考但均落榜后,机缘巧合下,她加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工作队,负责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绘图工作。“考不上大学我不甘心!虽然当时在农村,一个姑娘去考古被认为不太合适,但我卯足了劲想干,后来真的爱上了这份工作。”王丛苗说。

  据了解,工作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二里头考古遗址附近设置的工作机构,长期驻地进行科研工作,就近招聘村民参与发掘、整理工作。在二里头考古队工作的30多年来,王丛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二里头宫城、被誉为“超级国宝”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与发掘工作中,她不仅是文物出土时刻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如今,王丛苗的绘图能精准反映田野地层、出土遗物位置以及器物的形状、花纹甚至质地;大型考古报告《二里头》中的上万幅插图都由她亲手绘制;她看似弱不禁风但却能将3米长的洛阳铲全部钻入土中;奔走在考古现场的30多年里,从发掘到研究、从绘图到修复,几乎无所不能。王丛苗从一个普通的“临时工”,成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的特聘高级技师。

  “二里头遗址现存范围300万平方米。60多年来考古队共有70多次发掘,但发掘总面积只达到4万多平方米,仅占遗址现存面积的1.4%左右。虽说发掘不算多,但收获却不少。”提起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保护,王丛苗如数家珍。

  虽然王丛苗在2014年已经退休,但她还坚持工作在二里头遗址考古一线,经常工作到凌晨两点多。看着手上的老茧和结痂的冻痕,我禁不住问她:“为什么不享受一下退休后的轻松生活”。王丛苗仅一句话回答我:“因为太喜欢考古这份工作”。

  今年的全省“两会”上,她带来了加快推进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二里头遗址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被称为“华夏第一王都”,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都具有特别突出的价值。2019年底建成开放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游客“打卡”。目前,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期工作已经启动。

  “去年,洛阳市把加强二里头遗址保护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加快推进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的重要内容,启动了二里头申遗的前期工作,但总体上工作进度还不够快,推进的力度还不够大。”作为二里头遗址考古挖掘的见证者,王丛苗希望能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持续推进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力度,同时,探索建立二里头遗址保护管理新模式,推动二里头遗址早日申遗成功。

  采访结束时,我不禁感慨,年近60岁的王丛苗依然在为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保护努力。坚守源自于热爱,更依托于责任,希望王丛苗对二里头遗址的美好期许能早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