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中广网河南分网 
展现年轻时尚  洋溢个性风采  中广网河南分网校园频道
校园频道  年轻酷溜族  招生就业  名博发言权  校园新视听  校园记者站  校园声音  校园人物  学者风采  校园大使图  校园网摘  前程聚焦

校园声音

大学生村官创业最缺资金导师

中广网   2011-11-04[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大多数、非典型”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心路历程——

  最缺“资金”“导师”两件宝

  中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刚刚走上新工作岗位的张早(化名),回想自己过去3年的大学生村官生涯,免不了一声叹息。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他在北方一个县的某村担任村主任助理。最令他不能释怀的是,信心满满开办却半路夭折了的“山村农家宝”网店。

  虽然已经离开“村官”岗位,张早依然想把自己当年的生存状况拿出来“晒晒”,希望能给村官学弟、学妹们提个醒儿,也给负责大学生村官管理协调事务的“老师们”提些建议。

  创业资金扶持不能门槛太高

  从第一天走上大学生村官岗位,张早就知道,上级部门是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上岗前,他参加过有关部门举办的村官培训班,还专门把“创业扶持”这部分当做重点记录。

  等到2009年自己真正有了创业的打算和行动时,张早发现,自己曾经记录在案的那些所谓“扶持”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也没说有什么具体的政策,什么样的人可以得到哪些方面的扶持”。

  他还专门电话咨询相关的贴息小额贷款事宜。不成想,对方连听他详细介绍自己创业想法的工夫都没有,就直接回绝,“我们这里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的贴息贷款政策,除非你的项目做得很大,创业特别成功,才有可能拿到贷款。”

  这样的回答令张早哭笑不得,“小额贷款不就是给那些创业初期的人解决融资难题的吗?那些创业特别成功的人,还需要什么小额贷款?”

  今年5月,和张早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另外一名大学生村官伊拉(化名)的身上。他是一名续聘大学生村官,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农村创业是他提高自身收入的最实际途径。

  他在村里租了13亩地,种植紫薯、紫土豆、紫山药、紫西红柿等紫色系列经济作物,未来打算朝观光旅游、农家采摘方向发展。他的创业行为,上级领导“表示支持”,但是“资金”还得自己想办法。

  13亩地的种苗钱、人工费就将近5万元,这还不算今后要缴的土地租金,“插秧、翻秧、收获时节,每人每天人工费就要70元,一天总花费要1000多。”

  他也专门咨询过大学生村官贴息小额贷款事宜,对方的回答同样是“没有政策”。伊拉现在最大的感受是,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支持”的部门很多,但实际给予帮助的部门几乎没有。

  记者为此查阅了一些地方的相关网站上的政策,并未找到与大学生村官创业相关的政策解释,一些大学生村官创业得到扶持的“典型案例”仅现于个别区县的工作汇报中。值得注意的是,各区县对于扶持个别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详细政策依据、扶持方法均未作详细说明。

  创业遇险者急盼更多“创业导师”

  文亚(化名)是某区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她曾经是媒体宣传的“创业典型”,未来可能依旧是媒体眼中的“香饽饽”。而现在,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她加入了庞大的“非典型”村官队伍。

  文亚“出名”是在2009年,她担任村官的第一年。她利用下班时间,在村里试种了不到一亩地的甜玉米,“当时都没想到卖,就给村里人分着吃了。”后来,她试种甜玉米的事儿被当地媒体报道了,事情似乎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她想扩种甜玉米,写了一份详尽的创业计划书,副镇长特批了10万元创业启动款,“我说一年能还上,镇长说没事,你先种起来,挣钱了再慢慢还。”

  就连文亚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作为当地不多的几个能得到实实在在资金支持的“幸运儿”之一,这“一年能还上”的承诺,竟至今未能兑现。

  第一年遇上了冰雹,玉米苗子都倒伏了;第二年用了污水厂的黑泥,玉米被“烧”死了大半。如今,文亚承包的70亩田里,只有十来亩地还种着玉米,剩下60亩地“暂时不动了”。

  在文亚的案例中,“钱”似乎已经不是大学生村官创业最主要的问题了。在特定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市、县层面的政策扶持,一些特别重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乡镇领导也会给予村官创业力所能及的帮助。

  那么,这一次,问题又出在哪里呢?“可能缺少一些有经验的人指导。”文亚所说的这种“指导”,在一些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较为扎实的省、市已经以“创业导师”的身份出现,但在当地,这样的“指导”尚未在政策层面予以规定。

  江苏省某市的团委工作人员陈某专门负责与大学生村官创业相关的一系列培训和扶持,该市2010年800余名大学生村官中有600余人创业或抱团创业,一个重要的“诀窍”是——不仅给贷款,还给配备“创业导师”。

  “从地方财政来说,可能一些地方与江苏相比实力有限,但真的出台贷款扶持政策,相信地方财政能承受得起;给村官找几个创业导师也不难。”陈某认为,是否能够给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成长、创业环境,关键是看地方一些相关部门的“决心”。

  在张早的记忆中,自己除了参加过一次上级部门搞的村官培训外,几乎很少有机会“被管理”,他对江苏的“宿迁模式”、山西的“屯留模式”颇为了解,曾通过村官论坛途径认识很多那里的大学生村官,“我希望这样的模式能更多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记者 王烨捷)

  农村无小事,打杂也是“创业”。专家建言——

  别片面理解在基层农村“创业”

  一则名为《某地大学生村官真实现状》的网帖短短数月就吸引了14万余次的点击。网帖由一名大学生村官本人发起,称自己是未受到媒体关注的“大多数、非典型”村官代表,自己在村里“真正的工作就是打杂”——免费打字、免费复印、免费跑腿、免费替开会、免费替写材料、免费茶水员、免费卫生员。

  北方某县的续聘大学生村官伊拉对这样的说法颇为赞同。他目前就受制于一些“打杂”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开发的“紫色农产品”的市场销路。短短半小时的午饭时间,他就被3个人轮流差遣了一圈。他说,每天忙完村里、乡镇的事情后,只有很少的时间能忙自己创业那摊活儿,“如果不是有自己那份事业,肯定坚持不到现在。”

  他身边就有不少大学生村官朋友,有的提前找到工作走了,有的干脆不来上班,也有的一心埋头备考公务员。伊拉对这些行为都表示理解,“不能怪他们,大学生村官们自己对未来的各种选择,本身国家就没有限制。”

  一些村官也承认,给乡镇一些部门打字、写文件,刚开始还好,时间长了,有人就感觉,做这些“没好处,因为你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你自己做的,都在给别人做嫁衣。”

  对此,一位长期关注大学生村官群体的专业人士认为,上级部门更好地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更细致地做好对村官工作业绩的考核工作当然很重要,一些地方的创业扶持政策也应尽快得到推广和借鉴,但上述的这些问题和认识的存在,还是说明一部分村官对农村基层的认识和了解有偏差。真正熟悉农村基层工作的人都应知道,农村无小事,别人眼中的一件小事,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就是“大事”。是否能赢得民心、能够在基层打开工作局面,靠的就是处理和关注这些小事的能力。小事做不了,别谈做好动辄就是耗资上10万元的大事,有关部门也不可能随意就制定没有门槛的什么创业扶持政策。

  这位专家同时指出,所谓“创业”,现在更多被片面地理解为“创产业”,非要自己办个什么公司,搞个什么种植、养殖场。实际上,在农村基层可以开展的工作很多,基层有很多事项需要完善,如果一味地热衷“做买卖”,而把新农村建设的很多重要工作,如留守儿童保护、预防青少年犯罪、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计划生育、防灾减灾等工作放置一边不管,就会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的理解产生很大的偏差。

  一些村官在基层工作成功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对大学生村官们来说,“创产业”固然重要,但其根本目的不是为自己挣钱,不是自己钻到钱眼儿里,而是要真正示范给老百姓看,闯一条与老百姓共同致富的道路。这样的创业往往起点并不高,很多是就地取材,低门槛启动,但却能更真实地把创业的过程展示给村民,真正激发广大村民共同创业的激情。如果没有这样的抱负和眼界,狭隘地谈创业,甚至只是抱着要在农村“捞一把”就走的心态,是不可能创出什么“业”来的,也更别奢望什么优惠政策的眷顾。(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安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