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五指山7月1日消息(记者 蔡文娟)五指山市是海南省黎族苗族同胞世居地,黎锦、黎族竹木器乐、黎族传统制茶技艺、黎族藤编技艺等作为非遗文化的代表,具有重要的符号性意义。近年来,随着当地进一步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以黎锦等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产业,正成为五指山市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古老黎锦织出“新生活”

席地而坐,腰带缠于腰间;双腿伸直,紧踩经线木棍……在五指山市通什镇番茅村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所内,刘香兰正编织着黎锦作品。综杆提花、断纬织彩,复杂的技巧编织勾勒出精美的花纹图案。

刘香兰正在编织黎锦作品(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13岁时就开始学习织锦,15岁独立织锦。40多年来,她始终专注于黎锦技艺的传承和推广,不断打破传统、开拓创新,让传统技艺黎锦编织焕发新的生机。

“黎锦是门难学的手艺,过去只能靠师傅手把手带着徒弟练习,甚至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刘香兰说,为了让黎锦技艺得以传承,同时也让乡亲们通过黎锦赚钱贴补家用,2005年,她成立了一家织锦公司,把全村妇女集合起来织锦。两年后,刘香兰又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创办了五指山黎族织锦传习所,免费开办织锦技艺培训班。

刘香兰指导徒弟黄珠玲(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除了服饰、背包、手袋等产品,刘香兰还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将传统黎锦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推出提包、抱枕、杯垫,甚至是驱蚊贴、名片盒等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有的还远销海外。

刘香兰表示,她将继续传承和弘扬黎锦技艺,开发文创产品,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带动周边农民学习织锦,增加收入,在传承民族文化和非遗技艺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传统+时尚焕发“新活力”

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珠玲是通什镇番茅村委会福建村村民,她说,自己以前除了靠打零工和割胶赚点小钱维持生活外,几乎没有什么别的收入。黎族织锦传习所开设后,2006年她便加入其中,成为刘香兰的徒弟,开始学习织锦技术。“刚开始就是学习简单的图案,做的面积也小,后面熟悉了就越做越多,越做越大。”

“黎锦上的图腾有很多种,每种都有不同的含义,我们要把这些图腾牢牢地记在心里,才能做出不同样式的黎锦。”闲谈间,黄珠玲正赶制一件新的作品,一寸一寸织出的密实布匹上满是精美图腾。她介绍,黎锦的织就耗时很长,一条两米长的黎锦一般要花上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价格在一千多元到几千元不等。“以前黎锦没人要,才二、三十元一件,现在黎锦的市场越来越好,价格比以前好多了,订单多到接不过来,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和黄珠玲一样,黎族姑娘陈孟丽也是刘香兰的学徒。2014年大专毕业后,她决定返乡从事黎锦推广工作。为进一步了解黎锦技艺,掌握黎锦上的图腾和内涵,陈孟丽开始走访各个黎族村庄,跟着刘香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黎锦技艺。慢慢地,她便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并开通电商店铺销售黎锦。

陈孟丽的黎锦作品展示间(央广网发 晁聪 摄)

“生意还不错,也有省外的订单,但因每件黎锦的制作时长较长,价格和普通服饰比起来要贵一些,款式上也比较传统,规模一直无法扩大。”陈孟丽说,随着近年来黎锦和其他非遗文化得到大力推广,黎锦开始走出五指山,并被大众所了解、接受。然而受制于传统制作工艺和款式设计,黎锦的受众和市场发展缓慢。

于是,陈孟丽开始琢磨如何让传统的黎锦元素和时尚潮流相结合,设计出一系列适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服饰和文创产品,让黎锦以一种更年轻化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同时,她也不时带着创新服饰,去向经验丰富的传承人们讨教,寻求她们的建议。

2019年,她将个人工作室转为企业,开始运营成熟的黎族文创产品。如今,她设计的黎族文创产品已超过100种。2021年11月,海南岛国际时装周的主办方主动邀请陈孟丽参加黎锦主题时装秀。时装秀上,陈孟丽设计的作品因韵味十足、精巧独特收获了外界的一致认可。

陈孟丽介绍黎锦文创产品(央广网发 晁聪 摄)

“我们现在希望能够将黎锦的元素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将实用性和装饰性结合起来,让黎锦呈现更多元化,让市场更认可我们。”如今,陈孟丽的公司规模逐渐发展起来,带动了300余人加入到黎锦及相关文创产品的生产和设计中,产业前景充满潜力。她表示,将努力创作更多富含黎族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让黎族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努力绘制海南锦绣“新名片”

近几年,随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海南省支持黎锦及其文创产品发展的暂行办法》先后出台,海南相关部门致力于打造黎锦文创品牌,扶持黎锦产品开发,为传承搭建平台、做大品牌、注入活力,走出了一条传统与时尚协调发展的产业之路。如海南省非遗展示中心正在加速建设,专门设置的黎锦展示馆也将成为黎锦文创产品的孵化中心。

黎锦主题时装秀亮相2021海南岛国际时装周(央广网发 武威 摄)

五指山市历来也很重视以创新的形式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据统计,五指山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47人,包括国家级1人,省级3人,市级43人。

黎锦主题时装秀亮相2021海南岛国际时装周(央广网发 武威 摄)

如今,当地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转变成“织娘”,通过织黎锦增收。截至2021年底,五指山市共有黎锦技艺非遗工坊6家,每家工坊团队人员最多60人、最少30人,平均每家吸纳贫困户15人,销售额从几十万到上百万,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开展。

五指山市文化馆馆长张欣欣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以黎锦为代表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实践,不断深入挖掘新项目,扩大该市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加大传承人培养扶持力度,并持续开展文化扶贫暨黎锦项目培训,吸引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同时,加大与黎锦生产企业、合作社的沟通联系,及时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强化品牌价值,以更强声势绘制“海南锦绣”名片,讲好海南自贸港故事。

编辑:钟宁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