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哈尔滨9月14日消息(记者乔仁慧 杨洋 邵冲)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90年前,1931年9月18号的晚上10点20分,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烈攻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此后十四年,白山黑水呜咽,黎民百姓哀嚎。

九一八的炮声,彻底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政权发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最强音,并在之后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成为抗击侵略者的强大力量。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纪念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中国之声特别推出系列口述档案揭秘《为山河而战》。今天播出第一篇:《松花江上》的家仇国恨。

张寒晖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松花江上》词曲

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悲壮的曲调唱出了东北人民对故土深深的眷念,以及对侵华日寇的刻骨仇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将沈阳全城占领,酿成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先后失守。1921年出生的赵振声当时在哈尔滨,十岁的孩童,牢牢地记下了枪声响起时邻居们关门闭户的惊恐。

赵振声:日本的鬼子到哈尔滨的时候,是春节前的前一天,我们就听见南岗的时候,那时候哈尔滨有道里,道外和南岗,南岗那边枪声不断,嗷嗷响。一听到枪声以后,这些老百姓都关门闭户,那时候做生意人,他上闸板,就是门一溜一溜的闸板,一上闸板,啪啪响,也像放鞭炮一样。所以那时候小,我们不知道怎么回事,日本鬼子已经打到南岗一带了。

国破山河碎,大批东北军官兵和东北百姓告别故土,开始流浪。已故著名艺术家于蓝当时只有10岁,日本人的铁蹄践踏下,她和家人不得不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

于蓝:坐火车,那很拥挤,火车顶上也是人,火车通道上也都是人,我们也没有地方睡,那就是大家都这么睡地下,就靠着墙角这块,也就是太累了小孩子,我腿也就伸到别人身上去了。

《松花江上》这首歌后来编选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唱这首歌的艺术家李光曦回忆,被侵略者蹂躏的日子,毫无尊严。

李光曦:我在日本的铁蹄下生活了8年,当时日本人把中国人所有的粮食,白米白面全都搜了,中国人吃大米就枪毙。别人说《东方红》大歌舞当时唱《松花江上》是怎么塑造的,我说不用塑造,不用塑造,就唱自己就够了。

日军在东北烧杀抢掠的残暴行径不胜枚举。惨绝人寰的暴行让几十万东北军被迫撤到华北、华中、西北一带。1936年,从未到过东北的张寒晖正在西安二中做国文教员,西安街头,他目睹了流亡在此的几十万东北军和老百姓的凄惨情景。因为宣传抗日的工作需要,他前往西安城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区域进行走访。东北老百姓向他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累累罪行,讲述了背井离乡一路逃亡的苦难生活。

那年秋天,在一本名为《东望》的杂志封面上,张寒晖看到了军长王以哲的亲笔题字:我们何时能返回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安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的父老兄妹于水火之中?

 

张寒晖歌曲集手抄本

张寒晖对东北人民背井离乡的痛苦感同身受,愤慨之下,开始写《松花江上》。他写的时候边写边哭,试唱的时候,又是边唱边哭。张寒晖重孙张满囤说,歌曲中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旋律,用的是老家河北定县秧歌中凄惨的“大悲调”,从妇女哭坟的腔调变化而来。

张满囤:那个腔调啼哭,根据那个调来的,谁这么一唱,眼就带泪。

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教研室主任柴志英:张寒晖每天在街上听到这种惨景,听到他们的诉说,有感而发,满腹的积怨,悲愤,这种情绪,所以你就听到3216,2165(音符)……

这首唱出了东北人民心声的歌曲让很多人闻之落泪,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唱开来。张寒晖写出这首《松花江上》时,正在从事地下秘密工作,出于安全考虑,所有版本的歌谱,他都没有署名,坚持用‘平津流亡学生集体创作’,甚至标注为‘佚名’。1936年12月9日,西安的爱国青年上街示威请愿,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已故“西安事变”见证者胥继武:这不(只)是东北人游行,本地(西安)人也游行,喊的口号都一样,还我河山。

学生游行队伍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不要去临潼,怕有危险。学生的报国请愿之心受阻,人群中开始有人高唱起《松花江上》。当年作为学生代表与张学良对话的李连璧回忆,这首《松花江上》让张学良大为动容。

李连璧:这个时候他就讲,我在一个礼拜以内,以实际行动来回答你们的要求,希望你们相信我。如果说我不实现我的诺言,你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处我张学良于死地。

含泪而返的张学良几天后就与杨虎城一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1937年除夕,周恩来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写到:成千成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的漂泊流浪,一再的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

周恩来曾代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他亲自指挥与会代表唱起《松花江上》,全场军官热泪盈眶。从此,《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点燃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鼓舞更多的人走上抗日的战场。

 

张寒晖(1902年——1946年)

1942年初,因为被国民党监视迫害,张寒晖被党组织调到延安。4年后在延安病逝,终年44岁。直到1950年,西北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出版了《张寒晖同志遗作歌曲集》,歌页上才出现了张寒晖的名字。

一曲《松花江上》,诉不尽流亡心酸、道不完离愁别绪,音符里记录了黑土地满目疮痍的惨烈,承载着东北百姓灾难频频的苦痛,同时也坚定了东北军“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誓死决心。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已成历史,但这首不朽的歌曲仍然传唱至今,提醒中华儿女时刻“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奋起,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