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
又值一年高考招生季
2020年夏天
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学校聚焦航天特色推出小卫星班
并面向全国招生
经过选拔
由35名优秀学子组成的
哈工大首届小卫星班应运而生
这些优秀学子
当初为何选择来到哈工大?
入学近一年来
他们在哈工大有哪些成长和收获?
未来的时光
学校如何助力学子成为最闪耀的星?
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
通过师生的采访和讲述
走进哈工大首届小卫星班
 
小卫星班萌新有话说
  细说小卫星班这一年
  6月8日晚,二校区主楼的一间教室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中国工程院院士、小卫星专家曹喜滨与小卫星班30多名学子围坐在一起,询问了解每个人的学习生活近况,交流畅谈航天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为班主任,即使工作再忙,曹喜滨院士都会抽出时间与小卫星班的学生座谈交流,尽己所能地为每个人的成长指点迷津。
曹喜滨院士与小卫星班座谈交流
  转眼间,小卫星班的学子来到哈工大快一年了。这一年,当初心怀航天梦想的学子,在哈工大的学习生活如何?又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小卫星班的学生代表。
  01同一个梦想
  采访中,谈到当初为何报考哈工大小卫星班,大家的回答出奇的一致:为了心中的航天梦。在这个梦想背后,影响每个人作出选择的原因又有所不同。
  来自四川成都的刘再华从小就有一个军人梦,后来对航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心中,从事航天事业是以另一种方式报效国家。因此他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第一志愿填报了哈工大小卫星班,而且在志愿表上只填写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所学校。
  家在吉林长春的刘元实从高二时确定走航天之路后开始关注哈工大,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哈工大的航天学院。他的梦想是,不远的将来,自己研究的航天器可以飞出地球,探索外面的世界。
新生军训
  白馨彤和姜金圻都是出生在哈尔滨,并且就读于哈工大附中。从初中起,他们就受哈工大优良的学风熏陶,并在和很多优秀的学长接触中喜欢上了哈工大。此外,家人的航天情怀也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影响,促使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小卫星班。在姜金圻看来,高考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更像是一场心性的修炼,要时刻听从内心的召唤,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02不一样的精彩
  作为学校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色班之一,小卫星班在培养理念、课程设置、班级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探索,学生们普通反映“收获很大”,同时每个人都有一些独特的难忘的经历。
  来自浙江义乌的冯籽越,之前对哈工大的了解不算太多。来到这里之后,学校的整体氛围让他直言“超乎想象”。让他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大一上学期开设的《航天工程前沿技术》课程。“在这门课里,有很多学术大咖前来讲座、交流,既开阔了眼界,也了解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趋势、需求以及还有哪些落后的地方,让我们知道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冯籽越说。
  刘元实眼中的哈工大“在严肃中夹杂着一些活泼”,体现在教师授课、课程实践方方面面。比如尹逊波老师讲授的《基础数学》,老师在讲题时会穿插讲公式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开设的《航天器与自主智能系统认知》实践课程,从程序到算法再到控制,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四足探测器的组装、行走,让学生将大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领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数学之美”讲座
  为了更好地促进班级成员的沟通交流,小卫星班采取了分组管理的模式,即通过随机抽签,将所有成员分成7个小组。这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让白馨彤感觉很受益:“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在协作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专长,极大地提升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
  大学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在学习之外也有无限精彩。回顾大一的学习生活,姜金圻最难忘的是,通过学院晚会和五四评优展示了自身的主持才能,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也看到了不同团支部的风采。爱好广泛的姜金圻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全面发展,通过读书提升哲学、艺术方面的素养。
新生趣味运动会
  03未来之“星”
  除了完成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小卫星班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也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在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的学长指导下,有相当一部分人结合大一年度项目开始做和卫星有关的创新设计,逐步开启科研之路。比如刘再华的项目是偏重软件方面的“星敏感器设计”,冯籽越的项目是“卫星的姿态控制模块”,等等。
参观卫星基地
参与小卫星创新设计项目
  谈到未来的规划和目标,大家一致表示,只有先打牢基础、把知识学扎实,将来在做事情时才能游刃有余。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想要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没有捷径可走。
  2020年9月13日,校党委书记熊四皓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做爱国奉献、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哈工大人”为题,面向一校三区全体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12月16日,校长周玉院士做客新基论坛为大一新生讲授思政课并与小卫星班学生座谈交流。虽然事隔很久,当时的场景却深深印在白馨彤的脑海里。“作为哈工大新百年的第一批学子,我希望可以像哈工大培养的杰出校友一样,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白馨彤说。
主题团日活动
  心怀航天梦的刘元实对个人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我希望在前两年学好专业知识,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加入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真正参与到卫星研制和航天事业中去。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卫星设计总师,作为中国航天的新一代,去探索更加浩瀚的宇宙。”
  小卫星班班长王伟鉴的成长与收获
  不知不觉,我已经来到哈工大近一年了。作为哈工大新百年的第一批本科生,在贺信精神的指引下,在校、院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关怀下,我在担当中历练,在浸润中成长。
王伟鉴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
  还记得开学伊始,我有幸作为本科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在讲稿中,我写到:“在拼搏和奋斗中实现青春梦想,与百年哈工大携手共进,扬帆远航!”起初并未深察其意,直到先后听取了熊四皓书记和周玉校长的讲座,才真正了解“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的深意,并立志:不负青春时光,不负时代重托。
  而要成为未来的杰出人才,基础要打牢,根基要扎实。在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为校训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无疑是重中之重。在班主任座谈会上,曹喜滨院士十分强调数理基础的重要性,“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尤其是大一,一定要打好基础”。
主题班会
  而我有幸来到了小卫星班,曹院士和魏承老师都认为:采用国际化、项目驱动、多学科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班级培养体系的一大创新之处就是在浓缩基础课程的同时,还单独开设“航天器与自主智能系统”贯通式课程。单独的小班特色课程,不仅让我们在大学中感受到班集体的凝聚力,还增强了我的思辨研讨、团队协作、动手实践和创新探索能力,让我们看到传统单一学科学习之外更广阔的图景。
班级团建
  大学,不仅需要学好知识,也是锤炼品格、崇德修身、全面发展的最佳场所。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我还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同大家一起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小卫星班的独特优势,我们邀请孙兆伟教授、薛小平教授、张立宪教授等名师进班级、引方向、助成长;持续建设“三位一体”学业支持体系,带领班级以基础学部第一名的成绩获评“校级优秀团支部标兵”。
与任课教师交流
  我们定期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加深相互了解、增强班级凝聚力,实现与紫丁香卫星团队党支部共建,一同参观了江北卫星总装基地;组织清明祭扫活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集中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进力量;策划思政实践项目“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探月工程,大国重器发展与航天精神实考”,深入学习体会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与载人航天精神。
学长访谈
  小卫星班是一个“新生”的专业,因这流动的“新鲜血液”,大家敢于改变,勇于创新,奋发成长,一同朝着卓越迈近。期待在哈工大小卫星班这个年轻而有无限可能的集体中,拼搏奋斗,实现青春梦想,与百年哈工大携手共进,扬帆远航!
  注:摘自王伟鉴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言
  专访小卫星班班主任助理魏承
  问:小卫星班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有哪些特色?
  答:围绕学校在新百年如何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小卫星班瞄准的是培养未来的航天领军人才。因此在制定小卫星班的培养方案的时候,也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培养方案。
  在本科生院的全程指导和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依托哈工大在航天领域的优势,同时借鉴国内外航天名校的培养经验,形成了具有哈工大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项目驱动、多学科融合的培养体系,通过项目驱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创新、实践与协作等能力,并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未来的知识复合型领军人才。
  在整个培养方案中,大一学年主要是以数理及计算机编程基础为主;大二学年则开设机械、电子、力学、控制、信息等专业基础课,掌握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在每门课程中设立实践环节,助知识落地生花;从大三学年开始,一直到研究生阶段,采用贯通式培养,依托紫丁香创新工场,以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牵引,科教融合,提升学生思辨、实践、创新及协作能力。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精密计量测试研究所向小卫星班赠送专属航天制服
  问:新的培养方案更加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否可以理解为,小卫星班的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相当于各个工科专业的浓缩版?
  答:多学科融合交叉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工科转型的必然要求。比如说我们国家研制的“祝融号”火星车和“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这种新型的航天器应该是当前研制的最复杂,或者说是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系统,它涉及到的学科非常多,未来的新工科建设和航天事业需要的是知识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对各个专业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
  为此,小卫星班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打破学院和专业界限,学生可以任选专业,采取的是航天+的模式,就是可以在航天专业及其他任何一个专业中选择一个主修,另外一个辅修,使得学生不限于任何一个学科,能够结合自身兴趣,选择全校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小卫星班学生代表在酒泉观看神舟十二号发射
  问:小卫星班的培养方案里,在学生毕业设计环节有哪些创新之处?
  答:在毕业设计环节,小卫星班主要有两点创新和改革。第一,小卫星班给学生布置的课题,源于高水平师资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这就保证了小卫星班学生所做的课题水平更高、需求更强、也更具价值。第二,小卫星班将采用团队式毕业设计,大家共同协作完成一个来源于真实项目需求的顶点项目,团队负责人可以锻炼领军能力,同时大家分配的领域和学科可能各不相同,也会培养大家多学科交叉融合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问:小卫星班的培养方案里提到“本研一体化”,是否可以理解为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是相互衔接的?
  答:可以这样理解。小卫星班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具备免试读研的资格。这样一来,没有考研的压力,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出一些高水平的成果。在学生逐步明晰研究方向后,导师就会指导学生走向科研的道路,相当于本科阶段的学习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贯穿起来。为此我们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从大一起就去做一些学术研究,参与一些工程项目,并在学术研究及项目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
  文字:商艳凯

  图片:航天学院提供

  视频:由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