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忙
摘葡萄
学插秧
 “小厨神”
上观察课
立新实验小学学生在上非遗传承纺车创意课。记者赵一诺 摄

  13日,黑龙江日报以《劳动教育课 如何迈入3.0》为题,报道了劳动教育课将成为大中小学必修课,我省正着手制定实施意见,60后、70后、80后“过来人”共忆“我的劳动课”……当下该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这一必修课?各界广泛关注,业内人士亦给出诸多有益建议。

  其实,在我省牡丹江,一种被称作“五色劳动教育模式”的新劳动教育理念早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吸引了全国百余所中小学数万人次前来学习交流。

  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姜同河评价说:“牡丹江市实施的五色劳动教育模式,真正让孩子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和发展,为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打好最美底色。”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牡丹江现已形成了“处处是劳动、时时有教育”的校园氛围,成为黑龙江省的品牌和经验,值得推广复制。

  牡丹江的新劳动教育新在何处?成功在哪里?近日,记者来到牡丹江进行了走访调查。

  1.立新实验小学“打样”

  把厨房搬进小学 还有开心农场

  作为牡丹江市新劳动教育理念的首创地,有着百年历史的立新实验小学,自1958年起就探索开展劳动教育,从校园里的种植养殖、校办工厂里的勤工俭学,到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完善的实践体验育人,60余年间,历代立新人始终在探索劳动教育如何传承与发展。

  4月7日下午2点,随着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声,记者走进了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教育课堂。

  锅勺桶盆叮当响,煎炸烹炒好不热闹。在配菜间,眼前十几个头顶厨师帽的“小豆包”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客人好!这是我包的饺子,韭菜鲜肉的,这是我们一起做的蛋黄玉米寿司,您来块尝尝。”三年级学生梓萱自豪地告诉记者,麻酱拉皮、番茄鱼、西红柿炒蛋是他的拿手菜,他已成为家里的“小厨神”。

  面积并不算宽敞的立新实验小学,却环绕校园专门为孩子们辟出了一块800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每周五下午,孩子们在烹饪间争相“掌勺”,美滋滋地品尝完自己制作的美味后,拖地、打扫、洗碗,将物品摆放整齐后再下课。

  “把厨房搬进小学”的模拟情境式劳动是立新实验小学的创举,“以前,老师们发现孩子们的作文里总是写‘今天我帮妈妈洗碗’,在他们眼里许多家务事都与自己无关,有些孩子甚至还要父母给洗裤袜,更别谈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心。”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校长焦旭阳说。

  立新就是想要改变这一切。2003年,学校将饲养场撤出校园,改建成了五个劳动教育技能室,开展了“丰收节”“时装秀”“跳骚市场”等系列活动。

  “不仅学校开设劳动课,还要让家庭也参与进来。”焦旭阳说,学校开始思索如何开展更接地气、更具实效的劳动教育。

  如何与家长结成教育同盟是首先要突破的瓶颈。刚开始,一些家长持观望、懈怠情绪,摆样子打卡应付了事。当老师坚持对劳动作业完成好的孩子给予奖励并在群里表扬学生家长时,越来越多的家长看到了孩子的改变:立新的家长从来不担心孩子自己在家没饭吃,自己动手做饭的手艺还逐渐超过了父母,孩子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更加体恤父母了……

  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渗透式、融入式地将劳动意识扎根到更多孩子心中。但焦校长却一直有个心结:学校曾大规模开展劳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94%的学生缺乏真正亲历农耕劳动的体验。

  2016年,学校又将学生食堂改建成烹饪室、布艺室等1000余平方米的劳技室,学校每周开设一到两节劳动课,让学生轮流体验劳作的乐趣。

  一开始还担心孩子们吃不了苦不愿干农活,没想到几番劳作后,大家都很开心,这样的情景更坚定了学校推行金色农业+劳动教育的决心,决定将劳动课增加到一周3次,农忙时还有持续一天的“田间大课堂”。每个班级都要承包一小块菜地:一年级种蔬菜,二年级种花卉,三年级种瓜果,四年级种农作物,五年级种养菌类,六年级养兔子。

  用节气的思维去对待成长,以四季的规律对待生活。经过年复一年耕种,开心农场农作物种类越来越多。立春时,学生们来到开心农场寻找春天;立夏时,学校举办收获节,学生们摘茄子、豆角、辣椒;立秋时,学生拿起锄头,整地施肥种萝卜;小雪时,大家测量油菜的高度,为油菜画像。

  “丰富、多元、体系化的新劳动教育不限于德育,还涉及教学和综合实践等领域。”焦旭阳表示,主要体现在目标上与德、智、体、美融通,内容上与学科课程整合,评价上侧重体验。

  2.四方小学

  常态化劳动教育放在田埂之上

  在宁安市江南朝鲜族满族乡的一个山脚下,记者看到一处占地5亩多的农田在春雨中显得愈加葱翠:十几块菜地和上百棵果树对称排列,里面生长着瓜果蔬菜和时令花卉。这里是由四方小学的学生们精心打理的“果树基地”。

  “2003年,在江南朝鲜族满族乡中心校的指导下,学校着手把这片荒地修整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们感知农耕文化,体验劳动乐趣。”四方小学校长张红波说。

  据四方小学劳动教育基地教师徐连君介绍,春夏秋三季,基地的种植从未间断,小块地的种植、耕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学生们都会亲自经历体验:铁锨翻地、铁耙平地、人拉耧播种、剔苗、除草、镰刀收割……每到金秋时节,这里处处是热火朝天的收获景象。

  “孩子们都是第一次拿镰刀,有的不敢拿,有的割破了手,还有的用力过猛,弄得人仰马翻,衣服沾了水,鞋上有了泥。但当他们看到亲手种出红彤彤的辣椒、绿油油的青菜,品尝到葡萄的清甜时,有的孩子当场就流泪了,他们明白了种地要遵循自然规律,感受到汗水注入土地的艰辛,体验了合作的愉快,对未来满怀期待。”徐连君回忆说。

  把常态化劳动教育放在田埂之上,四方小学探索尝试新劳动教育教学。“根据节气、时令和劳作难度,我们每周都会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入园劳动:一二年级以播种、除草等为主,三四年级参与移栽、间苗,五六年级可以锄地、收割。”宁安市江南朝鲜族满族乡中心校的孟凡英老师说。从一块荒地到学生们的“百果乐园”,十多年来,这里已经栽培瓜果蔬菜、时令花卉、中草药等15种作物。

  然而,劳动教育课程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给果树进行灌溉、嫁接,他们“依托基地 服务三农”的劳动教育课程辐射周边15个村屯,为我省乡村振兴注入了青少年力量。那种在持续的劳动中不断创新、创造的品质,成了四方小学校里每个孩子都具备的优势。

  为了让劳动教育更加体系化、多元化,学校还邀请了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院校的专家指导编写劳动实践教育课程的校本教材。“下一步,我们计划与职业院校开展农耕文化的项目式学习,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传承下来。”孟凡英说。

  3.牡丹江顶层设计以点带面实现

  新劳动教育理念的“蒲公英效应”

  从立新实验小学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新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学校教育、社会生产和服务实践中,通过手脑并用、知行结合的劳动方式,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能力、树立劳动观念和精神。

  记者了解到,在立新实验小学新劳动教育模式的示范下,牡丹江市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典型学校。那么,新劳动教育理念的“蒲公英效应”是如何实现的?

  自2016年开始,牡丹江市教育局每年组织相关学校,针对劳动课程进行互相观摩借鉴。讨论的问题就一个:究竟什么样的劳动课程才是被真正需要的?

  学前注重“玩中劳”,小学注重“养中劳”,高中注重“研中劳”,大学注重“专中劳”。牡丹江市教育局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参考指导目录》读本,让各学段劳动教育“教什么”“学什么”“实践什么”有据可依,有样本可学;成立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联盟,以点带面实现劳动教育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转变。

  采访中,牡丹江市教育局副局长崔桂海表示,牡丹江在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新劳动教育,“新”在突破了以前劳动教育囿于洗衣、做饭等体力劳动的范畴,推动孩子们到更广阔的空间去锻炼实践,让孩子们走出课堂、书本,融入大自然,在播种和收获间发现生命奥秘。

  通过开展“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牡丹江市组织19.5万名中小学生走出校园,奔向乡村和企业,拿起锄头、针线和扳手,向农民、民间工匠艺人和车间技术员学习劳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一直是牡丹江市中小学开展农业科普、农业旅游、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近日,立新小学60余名师生套上白手套、手持小铲,走进劳动教育基地进行劳动体验,职业学校围绕现代农业主题融合“金色教育”,以多肉植物扦插、灵芝孢子粉破壁观察、中药香囊制作等5项劳动难度不等的体验活动为代表,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农业知识、体验农事乐趣、掌握劳动技能,彰显职业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职能。

  相隔千米处的山坡上,60余名同学自由分组,拿起铁锨忙植树。挖坑、栽树、浇水、木桩加固,同学们脸上晒得通红,渗出细密的汗水,大家小心地贴上小组人员的姓名,认养了60棵枇杷树。看着满山坡碧绿的小树苗,笑言:“以后它能不能长好,就是我的责任了。”

  “除劳动教育的显性成果,更要关注那些精神涵养性质的隐性收获,特别是价值观及品行上的收获。”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王晓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劳动课程设计中,尤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个人成长与人民需要、民族振兴、时代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孩子们志存高远、向阳成长,在劳动中真正把“小我”融入“大我”。(赵一诺)

  (除署名外图片均由教育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