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净化磷酸技术与传统热法净化磷酸相比,每生产1吨湿法净化磷酸可节约1.4吨标准煤,10万吨的产能每年就可节约14万吨标准煤。”贵州磷化集团开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林在2004年成为湿法磷酸净化项目筹备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发高效节能的湿法磷酸净化技术。

2006年磷化集团采用自主研发技术与国外技术嫁接的中国第一套16万吨净化磷酸装置建成投产。10多年来,李红林率领团队与多家高等院校合作,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湿法磷酸净化核心技术,构建了萃取净化磷酸完整的微乳技术体系,经国家科技成果鉴定,该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在2019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如今,磷化集团依托该技术已建成100万吨净化磷酸装置,成为全球最大、极具竞争力的工业级、电池级、食品级磷酸生产及产品供应商,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美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食品级磷酸成为了贵州省出口量最大的食品添加剂商品。

当下,贵州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聚焦聚力集群发展。贵州省始终把人才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第一资源,不断改革机制体制,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不断创新引才载体,着力打造工业人才聚集地、创业新高地,像李红林一样,一批又一批有抱负、敢创新的优秀人才正在为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贡献力量。

谢召兰,贵州省湄潭县竹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随着从事管理工作的时间增长,以及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始担心自身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通过一年领军人才培训学习,现在在组织领导与决策、团队建设与执行力打造、企业战略与管理创新和供应链管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强企之基、发展之本、转型之要。近年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通过大力实施“星光”培训行动计划,推进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全力开展“星光黔行匠心铸梦”领军人才培训、企业人员管理技术、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培训,提升人才素质。数据显示,自2005年实施“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以来,共举办900余个培训班,培训16万余人(次)。

涵养人才发展生态,要立足科技前沿,立足长远发展。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围绕省企业技术中心、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工业设计中心、创建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级、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平台载体的建设认定,加快提升重点平台载体建设,全力打造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力的重点人才发展平台载体,强化平台聚才效应,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品牌提升。

作为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自主创新”,不断完善和优化研发体系,搭建多层次研发平台,不断提升企业研发实力,现已成为全球六大航空发动机制造商(美国GE、英国RR、美国普惠、法国赛峰、美国霍尼韦尔、德国MTU)在亚太区的合格供方并配套全系金属材料的锻件制造企业。

“公司建立了灵活实用的人才引进留用机制,从国际知名企业引进质量管理、市场商务与采购专业人员,同时还在国内航空航天等知名企业引进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技术专家人才,并通过他们培养建设技术研发和国内市场营销团队,实现了公司产品在国内航空航天发动机型号的广泛应用。”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贵州省工信厅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工业人才总规模达到93万人,工业人才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为全省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工业人才“赋能”下,贵州省工信厅牵头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不断完善,正逐步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技术研发平台和人才发展平台。“创新平台建设,把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提供必要的科研设备和条件情况列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为人才开展技术创新、项目攻坚、成果转化搭建平台,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贵州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说。(记者 江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