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教什么样的人?怎样去教?为谁而教?

“三全育人”,教师是先导。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对高校教师提出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带动学生。

近年来,贵州各大高校深化“三全育人”改革,以创新“十大育人”体系为抓手,涌现出许多“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最美高校辅导员”……高校教师筑牢初心、付出真心、树立恒心,“三心合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在贵州高校已然形成。

守初心 专业提升德先行

“若想得到这世界最美的喝彩,先得让世界看到最好的自己!”这是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喻华每到一个新任教班级上课时,最先和学生讲的一句话。

课堂中,喻华老师注重把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内化于学生心灵深处,并通过实践外化于行。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把传授知识与培养综合能力相结合,把每一堂课都上成“有灵魂”的课。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既要做到“课程思政”,又要兼顾“思政课程”,专业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推进,着力构建“思政课-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大思政育人体系。

李俊倩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团委副书记、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委副书记、学生第三党支部书记。她一直摸索如何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多年来,李俊倩积极策划活动,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她把校园文化活动同党建引领、思想教育及专业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四在支部”(学习、快乐、成长、进取)党建模式、“三讲一忠”(讲思想、讲学习、讲道德、忠于党)主题党日、“四个一”(一首红歌感染人、一部电影教育人、一篇文章启发人、一个故事感动人)思政教育实践、“走进医院”临床体验、“走进历史”主题教育、“走进军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走进中药”趣味辨识、“走进乡村”爱心义诊、“走进经典”研习等活动,强化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牢固树立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她组建的由党员、团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分别在贵州、河南、浙江三省20多个县、乡、村,积极加入疫情防控队伍,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服务群众上万人次。疫情期间,她将党建和思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功能,运用“书信+诗词+绘画”活动,展现战“疫”防控有温度;开展“讨论+音频+视频”学习交式,体验“云端党建”。

李俊倩带领的团队荣获“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服务组织”和“全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多项荣誉。

动真心 “知心姐姐”善创新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走进贵州省第一个辅导员工作室——丽琼工作室,有着10年辅导员生涯的谭丽琼说。

丽琼工作室以“提升专业素养,情系学生成长”为目标,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谭丽琼说:“辅导员是思政教师的一部分,要想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工作室始终以“十大育人”体系为抓手,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载体,注重结合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工作室带出的学生毛啟、柳艳、邱亚南等同学获得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杨小龙、王邦义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一等奖。近年来,学生参加竞赛获国家级奖达90余人次,省级竞赛获奖达260余人次。

思政和专业并举,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锻炼中成才。正是秉承这一信念,谭丽琼成为贵州师范学院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知心姐姐”。

无独有偶。凯里学院的辅导员张竞月,一直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张竞月关心学生生活、发展,热心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她将思政课堂融入学生喜闻乐见舞台表演中。让同学们在剧本创作、策划、编导、表演、拍摄、场务、组织指挥等方面都得到充分锻炼。

和学生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让张竞月很快和学生打成一片。从思想进步、业务能力、工作习惯和态度、以及情绪沟通上,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张竞月创作并和学生一起演出作品,在贵州省大学生红楼梦戏剧小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前后参与的学生达120余人。策划拍摄的“凯里学院《我和我的祖国》”快闪MV,被几十家国内媒体平台转发或播出,并荣获全省高校一等奖。期间,参与拍摄人数超2000人。张竞月说,这是她上过的学生们最热爱、最有效的思政课。

张竞月指导的学生,有30余名因表现良好被直接推荐就业,并在工作中迅速得到认可;有的还走进了专业话剧剧场。

树恒心 立足产业思发展

“花田禾美”,既是一款精美的手工礼盒,也是一家民族企业。礼盒的创意及产品,都采用民间传统手工艺。创始人,就是贵州商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郭静。

郭静的初心,是想通过产品的开发与市场的开拓,让当代设计的力量与传统工艺的魅力结合,让原生的故土与现在的世界发生对话。

她告诉学生,很多时候,灵感就来自淳朴的心灵,承载着厚重文化与历史传承,用自己的双手去创作出来。

在榕江县的控乃村的工坊车间里,郭静给妇女们一遍遍地讲解产品制作的标准以及她们能得到的报酬,无数次的培训,让妇女们不用外出就能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在麻江、丹寨、台江、榕江、从江、黎平的10多个村寨,都留下了她和团队的身影。

人力的匮乏是村寨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于是,郭静以人力资源专业学生为主,配合文创与计算机专业学子,从村寨需求与产业需求出发,创立了蓝猫经纪团队,并在项目创立第一年,就获得了2020年挑战杯贵州省金奖。

郭静团队先后获得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脱贫基地、贵州省第五批“黔优名品”企业等省内多项大奖。疫情期间,企业向黔东南数十个工坊发放手工扶贫订单3000余份,带动绣娘100余人,增收50余万元。

郭静说,希望能带领更多的同学走入贵州村寨,通过发现真实的需求和问题,用专业所长书写美好青春。

遵义医科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袁泽利,带领团队开展“思政味、尊重味、文化味、实用味、创新味”的“五味”课程思政探索,专业知识体系和思政教育融合,种好了自身的“责任田”。

袁泽利带领学生,将乡村振兴与人才实践结合,将干部培养与人才培养结合,组织党员、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如金银花食品化开发、金钗石斛、凤冈锌硒茶、食用菌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科教“双轮”驱动,融合协同育人。袁泽利指导大学生获得大创项目40项,全国学科大学生创新论坛大赛特等奖2项。(吴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