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黔东南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乡村颜值俏起来

2017-06-15 11:10:00来源:贵州日报

  原标题:乡村颜值俏起来

  

  锦屏县敦寨镇雷屯村美丽乡村一景。 彭泽良 摄

  为深入推进“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暨“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切实扭转工作被动局面,加快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大美黔东南。5月8日,黔东南在全州启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暨农村“清洁风暴”行动。

  内修人文,外修生态。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这场“清洁风暴”迅速席卷整个黔东南,各县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大生态战略行动、特色村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实施,让美丽乡村美丽于“形”,魅力于“心”。

  初夏时节,一场“清洁风暴”让整个黔东南州透着舒爽。

  “河床上的垃圾山没有了,河道里变得干干净净。风吹过,从恶臭难闻变成清爽怡人,大家有目共睹,更加积极参与到爱护环境卫生队伍中来。”亲身经历半个月努力换来环境改善,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年逾古稀的村民杨尤美义务担当起了村里“清洁风暴”的宣传员。

  像洋洞村这样的小小村落村容村貌换新颜,如今正在黔东南州村村寨寨上演。

  今年5月8日,黔东南州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启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暨农村“清洁风暴”行动。

  对一直以村落之美为特色的黔东南而言,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工作其实一直在路上,“十二五”期间,该州就通过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家园”创建活动,共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2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5个、“省级生态乡镇”12个、“省级生态村”66个。

  与以往针对部分村寨的生态村创建不同,此次黔东南刮起的“清洁风暴”在广度、力度、深度各方面都前所未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现实要求,是关系百姓冷暖、关乎发展大局的民生工程,中央有要求、群众有期盼、党委政府有责任、发展有需要。”黔东南州州委书记黄秋斌在农村“清洁风暴”启动会上掷地有声,“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加快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大美黔东南。”

  让美丽乡村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黔东南州做好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分类实施,突出民族特色,抓好资金统筹,精心打造平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让美丽乡村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黔东南打好环境整治阵地战,抓好垃圾革命、污水治理、违建整治、绿化美化、清洁生产,守护好碧水青山、清新空气。

  让美丽乡村从“一处美”迈向“处处美”。黔东南州着力全域提升,抓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

  让美丽乡村从“风景美”迈向“风尚美”。黔东南州培育淳朴文明乡风,建好农村文化阵地,护好传统村落文化。

  让美丽乡村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黔东南州打好富民强村持久战,积极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大力促进农村创业就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黔东南乡村在这场行动中立足当前与长远,坚持发展与转型同步,人文与生态同抓,统筹农业、农村、农民,兼顾“颜值”美和“气质”美,力求真正实现村美、民富。

  黔东南州州长冯仕文提出,要在这场“清洁风暴”中综合施策,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文化等手段,构建政府、市场、村级自治组织、群众“四位一体”治理体系。通过项目化推进,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大生态战略行动、特色村镇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实施。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群众自发自觉的行动。同时强化宣传,凝聚正能量,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培育大生态文化。

  “清洁风暴”在黔东南州启动仅仅一个多月,就已迅速在全州各县市、各景区景点掀起热潮,党员干部齐上阵,投身一系列清污去垢,提升颜值的行动,并探索逐步建立长效机制,避免“一时之风”。

  为配合“清洁风暴”行动,黔东南州日报、黔东南州电视台等各媒体也加强宣传报道,形成强有力的舆论氛围。一方面对麻江、雷山、天柱等县农村环境卫生典型经验进行报道,以正面引导、榜样带动,推动“农村清洁风暴行动”深入开展。一方面统一设置农村清洁风暴行动曝光台和回音壁,先后对剑河县岑松镇温泉村和革东镇屯州村、八郎村,榕江县宰荡景区、大利侗寨,从江县岜沙苗寨,雷山西江苗寨,镇远县氵舞阳河景区存在的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的问题进行曝光。同时,通过媒体曝光后,对镇远、榕江等立行立改并取得实效的县市,在“回音壁”进行回访报道,取得良好效果。

  乡村颜值“俏”起来,黔东南村村寨寨如画美景更加靓丽,美丽乡村更具“精气神”。(陈丹)

编辑: 郑皓月
关键词: 改善;居住;环境

黔东南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乡村颜值俏起来

为深入推进“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暨“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切实扭转工作被动局面,加快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大美黔东南。5月8日,黔东南在全州启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暨农村“清洁风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