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自治县沙水坪坝区1200余亩土地今年全部种上西兰花

  秋来渐寒,在玉屏自治县新店镇沙水坪坝区,却是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农户们正忙着栽种西兰花幼苗。“按一个小时10块工钱算,我一天干10个小时,就有100块。”村民姚茂金告诉记者,现在天天有活干,不愁没收入。

  沙水坪坝区涉及沙水坪、新店两村,覆盖农户266户1069人,1200余亩土地今年全部种上了西兰花。这样的大规模种植,在沙水坪坝区还是第一次。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成为实现坝区农业高效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推进器。

  细算经济账改变旧观念

  沙水坪村村主任刘文忠感慨:“放在以前,这么大规模的种植根本无法想象。”

  首先是观念问题。

  刘文忠介绍,2013年以前,沙水坪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土地大量丢荒,坝区长满荒草。

  “相对于其他地方的斜坡深谷,这么好的坝子丢荒了实在是可惜。”刘文忠告诉记者,当时,为了增加土地利用率,村里也流转了部分土地种植杂交水稻,但由于规模小,市场需求也不大,效益并不好,无法真正盘活土地资源。

  为进一步解决土地闲置与土地流转等问题,形成规模化种植,沙水坪村党员干部走家串户,上门与村民交流谈心。

  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旧观念,让不少村民认定“种水稻才有饭吃,种玉米才能喂牲口”。

  党员干部给村民算起了经济账,规模化种植带来的土地流转费、务工费、入股分红,与以往自己单打独干种水稻、种玉米“看天吃饭”的效益一比,“诱惑力”实在太大,这样清晰明了的经济账,让大家动了心。

  外来的能人帮忙选产业

  土地流转后,产业怎么选择?

  就在沙水坪村干部群众为产业选择头痛的时候,叶可建来了。

  “我有信心把沙水坪坝区搞好!”叶可建是浙江台州人,2015年来到黔东南州岑巩县种植大棚西瓜和西兰花。西兰花是高效益蔬菜,亩产较为恒定。经过三年时间的经营,市场反应相当好。由于在岑巩的种植规模不大,叶可建一直在寻找可以真正“大展拳脚”的机会。经人介绍,他来到沙水坪坝区考察,当即便看中了这片土地。

  谈起种植西兰花,叶可建信心十足:“市场和技术方面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如果在沙水坪坝区大规模种植西兰花的话,平均每天最少需要35个劳动力,也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

  说起要集中1200多亩土地,种植大家都没接触过的西兰花,村民的顾虑不小。叶可建开出了每亩700元的土地流转费,再加上就近务工费,同时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按“721”比例分红。

  “要不咱们试试?我觉得叶老板说得挺靠谱的。土地丢荒太可惜,种包谷、栽谷子也挣不到钱,还不如把土地合在一起,好好种西兰花。”村民刘昌伦的话,说出了当时大多数村民的心声。

  销售有门路市场有前景

  为了进一步打消村民顾虑,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2018年,叶可建开始在沙水坪村隔壁的洞坪村种植西兰花。一季西兰花只需三个月左右便可成熟,收完西兰花,紧接着又种上了精品西瓜等水果。

  “仅仅在种西兰花期间,我们就发放了30多万元的劳务费。”叶可建说,种西兰花,又种水果,土地不闲置,不仅规避了市场风险,也能全年为村民提供务工机会。

  “家里5亩多地都流转出去了,有近4000元流转费,我妻子在西兰花基地打工一个月又3000多元。一年下来,她一个人挣的钱就比以前我们两个人种地收入还多。”洞坪村村民刘元虎告诉记者,挣到了钱,家里已经盖起了三层楼小洋房。

  同样是在家门口,同样是种地,洞坪村实现了增收致富,近在眼前的事实彻底打消了沙水坪村村民的疑虑。他们纷纷行动起来,把土里收拾干净流转出去,统一种上了西兰花。

  叶可建介绍:“西兰花亩产近3000斤,市场价格一般在每斤2元-3元之间,市场前景广阔。今年我已经接到了2030吨的订单,其中北京的商家订购2000吨,贵阳的永辉超市、合力超市等订购30吨,销路完全不是问题。”

  “万事开头难,第一步终于迈出去了。”刘文忠说。

  如今的沙水坪坝区,孕育着农民增收致富的西兰花幼苗,正在不断茁壮成长。(记者梁圣 见习记者曾霄 王维维 金忠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