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归来的果农(央广网发 王曾林 摄)

央广网贵州12月1日消息(记者周娴 通讯员王曾林)“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邵家桥镇渔溪沟村的柚子林下,一辆辆往返于柚子林与冷冻库之间的小三轮车载着黄澄澄的柚子,在阳光的照耀反射之下,一个个柚子发出了“金色”的光。

“大小分开,方便游客选购。”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柚子的新鲜度和口感,在冷冻库里,该村村委会主任杨再明正在带着村民,把刚采摘下来的柚子装箱入库,并再三叮嘱大家轻拿轻放,以免伤到柚子的“外衣”。

2015年,该村利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结合当地地处乌江,温差较大、雨水充足、土壤适中等情况,从福建引进了三红柚并种植起了750亩。

渔溪沟村今年新种植的柚子基地(央广网发 王曾林 摄)

其实,该村之前发展过柚子产业,但因管理欠缺、技术较差,导致该产业挂果少、产量低、口感差,村民没有什么太大的积极性。对此,该村又把原有的350多亩分散型柚子流转过来,由村合作社统一管理。

精细化的管理,全方位的技术服务,750亩柚子逐渐成长成林,原有的350亩老柚树也焕发昔日的生机。去年,在冰雹灾害较大的影响下,果园产出柚子也达10多万斤。

“这棵可能结得有300斤,预计能卖出1000多块钱。”杨再明指着一棵较大的柚子树向记者介绍:今年,挂果面积仅有150亩,预计可产20万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今年产值可达70万元。

“这几年,我们的管护费就达35多万元,分到每一个管护人员手里,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咯。”杨再明说,柚子林逐年迎来丰产期,其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利益分红将越来越多,也为村里产业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硕果累累(央广网发 王曾林 摄)

同样,在该县的板桥镇枣树坪村思南县黔阳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里,一个个用淡红色纸袋套着的柚子已挂满柚子林。“你看,这个柚子最少有5到6斤。”基地负责人刘小伟走到一棵柚子树下,慢慢撕开套在外面的袋子,看着一个个圆润光滑、发“金光”的柚子,他激动地说,要不是年初雨水太大,今年会结得更好。

刘小伟之前在该县塘头镇仁和村从事桃子、李子等精品水果种植。2012年,他到板桥镇枣树坪村考察,发现这里土地相对比较平坦,土质和海拔都比较适合种植柚子。

当时,他满怀信心地扎根当地,引进红肉蜜柚并种植了500亩。几年后,在他和当地村民的精心管护下,柚子林挂果率一年比一年高,口感很好,市场口碑也不错。于是,当地党委、政府抓住时机,经过对当地土壤、气候考察后,在该镇着力构建起“一棵树、一块石、一处景”的产业布局。其中,“一棵树”就是以枣树坪的柚子产业为核心,辐射到该镇12个村(社区),发展起9000多亩的柚子产业。

刚采摘下来的柚子(央广网发 王曾林 摄)

“柚子产业,是我镇三大产业之一,也是我们产业振兴的‘绿色银行’。”思南县板桥镇党委书记杨南芳同志表示:下一步,我镇将继续从技术、管理、宣传、销售等方面加大投入,引导群众做大、做强、做优柚子产业,让其发挥绿化、改善生态的重要作用,并让果农在增收的过程中,护好这一“绿色银行”,让其长期、持续地发挥生态治理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作用。

昔日荒草满山坡,今朝满山放“金光”。

近年来,思南县利用地处乌江之畔,海拔低、气温高、雨水足、土壤适中的优势,在该县邵家桥、板桥、关中坝等乡镇和街道,已发展起了3.2万亩柚子产业。截至目前,全县有2万多亩柚子林迎来初挂果,已初步形成该县既有青山,“柚”有“金山”的“金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