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第一书记”张军民:坚持干到驮江村脱贫摘帽

2017-10-31 15:25:00来源:
       央广网崇左10月31日消息(记者刘发丁 实习记者胡瑞阳)“你真是来扶贫的!” 村民老黎向张军民鞠了一躬。2016年一天凌晨3点,黎山绿跟着这个北京来的第一书记买回了鸡苗。
       黎山绿是广西崇左市龙州县下冻镇驮江村下声屯的贫困户,家中妻子耳聋且患有精神疾病;大儿子9岁时溺水死亡,二儿子先天智力障碍,家里的重担全都压在他一人身上。第一书记张军民了解到黎山绿的情况后支持动他开展规模养鸡,帮他的合作社扩大产业发展,与他一起去运回鸡苗。“夜晚山路崎岖,黎山绿自己也不懂怎么走,我开车带着他,引导运鸡苗的车回到基地。”张军民告诉记者。 
       平日里,张军民就是这样开着自己掏钱买来的二手轿车,载着驮江村百姓脱贫路上的忧愁与希望穿行于龙州各地。
       张军民是中国人寿总部从北京下派的第一书记。2015年,58岁的张军民来到中越边境的广西龙州县扶贫。这位第一书记身穿白衬衣,一条发白的牛仔裤,一双灰色运动鞋,胸前那枚红色的“共产党员”徽章闪闪发光。

张军民在龙州的宿舍
选最远最艰苦的地方
       张军民是中国人寿总公司银行保险部的资深经理,央企的正处级干部。2015年初,中国人寿选派人员参加扶贫工作。在考察人选时,得知张军民曾在陕西渭南农村工作过较长时间,对农村比较熟悉,就与他商议担任“第一书记”的事宜。当年58岁的张军民已经内退,处于半工作状态,到农村去管理一下公司投资的扶贫项目,工作也不累。况且,张军民平时爱锻炼,身强体壮,下去搞一年扶贫,应该没有问题。张军民没有一丝犹豫,向组织表态说坚决完成任务。
       国家保监局扶贫点有湖北丹江县、广西天等县、龙州县等地。张军民说,他要去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选择中越边境广西龙州县。
       在家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张军民于2015年7月24日来到了广西龙州。“如果跟家里人说了,我就不能够来了。”张军民说。来了龙州之后,张军民才将这件事情告诉自己的妻子。妻子担心他已经将接近60岁的人了,成天在村里跑不能吃得消,经常打电话了解情况。张军民就“撒谎”说镇里给自己配了车,不累。实际上是他自己花了8万块钱买的二手车。
       买车缘于一场大雨。刚到龙州时,县里派张军民到距离县城约十公里的扶伦村当第一书记,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代步。南方多雨,一天下村调研归途中,倾盆大雨将张军民淋成了一个落汤鸡,两个手机泡水报废。泥泞的沙石路,骑自行车行走艰难,特别费劲。他想,把宝贵的时间消耗在路上很不划算,如果有车的话,既可代步,也可以搭载村民外出办事。于是,张军民利用周末时间到南宁二手车市场,自己花8万元买回了一辆小轿车。
       由于经常走村串户以及饮食不正常的问题,2016年春节回北京时,张军民体重减掉40斤。妻子见了直掉眼泪,张军民宽慰说:“你看看,我的高血压、胆固醇都降了很多。”见张军民精神状态很好,家人的态度从反对慢慢转向支持。两年来,张军民的家人已经多次到龙州,对龙州的景色、空气质量、原生态食品都赞不绝口。

张军民在喂鸡
寻访能人搞产业
       2016年春节从北京回来之后,镇党委考虑到张军民的农村工作能力较强,水平较高,决定将他从原来的扶伦村改派到驮江村任第一书记。
       贫困村要脱贫,离不开发展产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当地,依靠本地人民群众,通过帮扶的外力催生脱贫的内在动力。张军民认为,这内在动力就潜藏在致富能人当中。刚到驮江村,张军民并不知道谁是致富能手、谁是产业发展能手。经过大量走访,他发现谷随屯的卢武团不仅仅是“见义勇为”模范,还是致富能手。张军民很快就与卢武团交上了朋友,经过多次商讨,他发动卢武团与5户贫困户成立一个合作社。
       卢武团文化程度不高,搞不明白成立农业合作社在行政程序上的手续以及填表问题,经常把表格填错或者找不到办理手续的地方。张军民得知后,开车载着卢武团来来回回跑了6趟才办好。2016年5月23日,富家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带动贫困户17户。
       “每次遇到困难,一打电话给张书记,他都会过来帮解决。”卢武团说。合作社成立之后,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带领贫困户发家致富,卢武团自己投了10多万的资金,但是仍有资金缺口,没能达到规模。“张书记得知我资金上有困难,带着我跑政府、跑银行,帮助我贷款。”卢武团从银行贷了15万元,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开来。在张军民的帮助下,卢武团的合作社已经有共占地100多亩的鱼塘,养有罗非、草鱼、鲶鱼、鲤鱼、白鲢鱼、大头鱼等鱼10多万尾,养山瑞鳖、中华鳖1000多只,并开始养虾。
       目前,在张军民发动下成立的合作社有7个。

张军民与村干部开会
为村民解决行路难
       第一书记不仅仅要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还要协调矛盾。对于张军民来说,在保险行业锻炼出来的协调能力,在担任第一书记协调矛盾时发挥了作用。
       张军民刚到任时,就着手调查各个屯的基本情况。村屯之间道路显而易见,张军民需要将驮江村的道路建设数据上报到政府的数据库里,以便争取到政府对乡村道路建设的支持。
       驮江路有一段连接扶伦村超志屯、出行屯和驮江村空仇屯的道路,长约60米,低矮、坑坑洼洼,没有铺上水泥,人和车难以通行。一天,张军民在大雨中开车路过,车子陷入坑中熄火。附近村里几个比较健壮的村民过来帮忙推车,也没从洼地里推出来,汽车发动机进水报废。
       次日,张军民到空仇屯调查贫困户,发现行路的居民绕过坑洼的水淹路段而踩踏了邻村出行屯即将收成的部分甘蔗,双方发生口角争斗;同时了解到村民间为此经常产生矛盾。于是张军民决定要为村民修好这坑洼路段。
       张军民写了报告,带上村民的联名书,找到了县公路局。局长无奈地说:“这路段在解放之前已有专家勘探过了,洼地是专门设计的泻洪道;如果铺平了,洪水来时,路两侧的水不能流通,上游的几十亩甘蔗就被淹了。”
       张军民并不甘心,他又重新调查此路段,碰巧遇上正在砍甘蔗的老屯长。老屯长说,这段路两侧以及地下有暗河,有九个冒水孔,暗河水连通下游的湖水,水位与湖水一样高,涨水时,两侧甘蔗地都会被淹。
       得知这一情况,张军民马上带着老屯长再次找到了公路局局长。局长听了老屯长的详细介绍后,一起赴实地现场堪验,并作出部署,马上动工修路。2016年4月,水泥路正式完工,路面被填高了70公分。张军民特意开着车到此与村民一起拍照留念,大家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
       在张军民来到驮江村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驮江村的道路有了巨大的变化,新增水泥硬化道路45公里。张军民感叹说,以前在北京,自己所理解的“中国速度”就是高铁速度,而在这里所理解的“中国速度”则是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

张军民的“高棚斜坡养牛”
自己养鸡养牛助扶贫
       2016年6月,张军民在协调一场车祸赔偿纠纷时,认识了村民农荣辉一家。2014年,原本生活比较富裕的农荣辉一家,因农荣辉开车接两个小孩回家路上,与驮江村一辆运送甘蔗的大货车相撞,导致农荣辉头部受伤昏迷了21天,右侧锁骨和肋骨骨折;两个小孩也不同程度受伤,欠下了二十多万元的债务,家庭立马返贫。
       农荣辉已经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了。“事情发生之后,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农荣辉的妻子稳莲东说。当时,张军民正在寻找一片可以尝试养鸡的地方,农荣辉表示可以无偿为他提供场地。虽然农荣辉居住的敢门屯不是张军民这个第一书记帮扶的范围,但是张军民还是想帮帮这一家子。
       张军民自费买来了2600多只鸡,有贵妃鸡、斗鸡、土鸡等8种鸡。但是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养鸡基地试验失败了,连本都没收回来。
       “养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鸡生病淋雨等,但是最重要的是鸡的管理问题。”张军民总结道。“由于没有专业的管理人才,一旦牵涉到复杂的管理过程,农村的扶贫产业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张军民分析了失败的教训。
       养鸡失败后,张军民并未气馁。他紧接着开始尝试“髙棚斜坡养牛”。“高棚斜坡养牛的优势就是减少管理成本,充分利用地形和自然环境,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张军民自豪地说起他的“试验”。
       髙斜坡养牛的地点距离农荣辉的住处不足百米,雨后的道路有些泥泞,但是闻不到半点儿牛排泄物的臭味。“利用斜坡优势,牛的排泄往下流,而下面的空地并没有盖上大棚,经过日晒雨淋可逐渐降解。”张军民指着高棚下端的空白地带向记者说,“我盖大棚花了8600元,买牛一公五母花了2万元。”
       大棚用钢构,围栏用竹子。干不了重活的农荣辉,以前有过养牛的经验,他每天下午2点到5点,把牛放出去吃草。“今年生了两头小牛,按照市场价格,2万块钱很快就能收回来。”农荣辉一边清理着道路上的杂草,一边时刻注意着牛的动向。
       “张书记这个人有水平,经常给我们做思想指导,感觉是一个可以谈心的长辈。”稳莲东告诉记者。记者与稳莲东聊天时,张军民娴熟地帮稳莲东捡八角,像是在干自家的活儿一样。“张书记不怕脏,上次和我们一起半夜3点起来抓鸡去卖,弄的一身的鸡屎味儿,跟我们农民一个样。”稳莲东说。
       由于试验养牛,张军民经常住在农荣辉家中。农荣辉的儿女称张军民为大伯,而张军民则叫两个孩子的昵称,一个“老姐”,一个“老弟”。
       天色渐晚,张军民谢绝了稳莲东邀请吃晚餐的美意。晚间休息之时,张军民打开手机,才看到了“老姐”农义婷早已发过来的QQ信息,原来是家中宰了一只鸡,打算叫张军民一起吃饭。“我最多的时候接收到过4条信息,都是叫去家里吃饭。”张军民告诉记者。

张军民与卢武团查看龟鳖
融入当地不愿回
       记者和张军民回到那吗屯的住处,刚到屯口下车,坐在屯口聊天的村民一眼就认出了他,热情地向他打招呼:“张书记,张书记!”张军民笑呵呵地问道:“乘凉呢?聊天呢?”正好旁边有走村串寨卖橘子的水果商,张军民从口袋里掏出15块钱,对水果商说道:“来15块钱橘子,大家一起吃!”张军民加入了村民聊天的队伍。他口中不时冒出几个拗口的壮语,逗得村民哈哈大笑。
       记者随张军民下乡期间,发现村民们都会主动与他打招呼,张军民也热情地回应,有时还家长里短地聊起了天。“这里村民纯朴友善;而且自然环境好,吃的是放心饭菜,我怎能舍得离开呢!”张军民说。
       “张军民书记在驮江村的口碑很好,关心贫困户,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经常深入村屯分担工作,在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中发挥着带头作用。”下冻镇党委书记黄雄评价张军民的工作说。
       “我离开这里肯定是2020年之后的事情,我们驮江村的项目还没有搞完,产业发展没有得到推广,群众还没有见到完全脱贫。”张军民放心不下,不愿意回京。总公司多次派人找他谈话,要把他调回北京,他都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干到驮江村脱贫摘帽。的确,张军民带着记者去看他正在做的项目,许多才是刚刚起步,比如红色旅游、农家乐、养殖、种植等,离真正的完成还需不少时间。
       张军民在驮江村工作的两年时间里,驮江村有了一些好的变化,共成立了7个合作社,带动贫困户98户,281人。其中,龙皇合作社发动全屯84户,332人,参与开发农家乐,全屯成立了驮江村第一个集体经济组织。
        “第一书记不仅仅是个干部,还是村民的秘书、种植专家、养殖专家等多种身份。”张军民说。
编辑: 黄潇
关键词:

“第一书记”张军民:坚持干到驮江村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