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宁8月9日消息(记者唐志强 实习生吴烨灵 通讯员阳周萱)7:30,广西,南宁火车站站台,列车工作人员戴着N95口罩、护目镜和一次性手套,等候在5517次列车的车厢门口,迎接着旅客们的到来。不多时,旅客们纷纷进站,排起了长队,经乘务人员核验信息后,踏上了这一趟实惠的绿皮火车之旅。

乘务员对旅客进行身份核验(央广网记者 唐志强 摄)

“列车员关好车门,挂好安全链条锁,出站台自检互检。”5517次列车长王喜广通过对讲机下达指令,督促列车员做好发车前的检查工作。该列车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公益性“慢火车”。

自1953年以来,该列车已开行了69年,全程220公里,运行4小时33分,停靠5个站点,最低票价仅9元。这趟“小慢车”因票价便宜、乘坐方便,成为沿线群众探亲访友、工作旅行、外出上学的“便民车”。

列车长检查车门情况(央广网记者 唐志强 摄)

“只要我回老家,每次都坐这趟车。”在南宁上学的高二学生马铭骏,自记事起就被奶奶牵着手坐上5517次列车。马同学每次都沉浸在窗外大片稻田美景中,他还分享了中学时期在列车上偶遇多年未见的幼儿园老师的惊喜场景。在他看来,这趟“小慢车”承载着“家”的感觉,给旅途增添了无限的期待。

“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这条路,但铁路工作越来越好了。”72岁的王志广是5517次列车的忠实乘客,他在学生时代便坐这趟车外出,多了“爷爷”这一身份后,这趟车成为他前往南宁照看孙女的“暖心车”。“我开始坐这趟车时,车票是3块多钱,几十年过去了,票价也没怎么涨,20多块钱就能从南宁到宁明,真的便宜。”王先生说,自从列车改为空调车后,乘坐体验感也越来越舒服了。

列车长与小朋友愉快地交流(央广网记者 唐志强 摄)

“你们看,那就是宁明县有名的‘母亲山’。”列车长王喜广用手示意,热情地向乘客介绍沿途的景色。他表示,近年来沿线的城市建设也愈发繁荣,扶绥站前的高楼大厦就是近期拔地而起的,崇左的太平古镇也比较出名。王喜广还介绍了位于宁明县的广西最大的糖厂,在没有疫情之前,常有外国人员乘坐这趟车收甘蔗,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火车继续行进,车厢越显空荡,3号车的一家三口格外引人注目。戴着助听器的小男孩看向窗外,小女孩坐在女士旁边翻看画本,桌底下放着一大一小的行李箱和几个袋子。“小孩很喜欢坐火车,进站就开心得不得了。工作人员会帮忙拿行李,很方便。”35岁的全职妈妈农女士介绍,小男孩因听力障碍被送到崇左看护,每周末会坐火车回凭祥与家人团聚。实惠的“小慢车”为沿边沿线乡民减轻了生活负担,沿途的美丽风景更有治愈人心的作用。

乘务员帮助旅客提行李(央广网发 阳周萱 摄)

据悉,发生疫情之前,5517次列车客流量每天保持在600多人次。暴发疫情后,客流有所减少,每趟车在300人左右,但在节假日、寒暑假,客流每日保持在700多人次。暑期最大客流区段为南宁至崇左,客流以学生流为主。暑运最大客流可达到2000人,加挂6个车厢,共12节车厢。

南宁客运段国际列车车队的指导车长梁胜伟介绍,5517次列车的工作人员都是颇有资历的。从业时长最短的乘务员兰秋霜,今年是她工作的第13年,因说得一口流利的越南语,被称为“最美翻译官”。5517次、5518次列车缓缓开行了69年,陪着一群又一群铁路人走过他们的职业生涯。

安全员张永熙的退休仪式(央广网记者 唐志强 摄)

“今天是我工作的最后一天,明天就要退休了。我跑南凭线16年了,很舍不得同志们,也舍不得我们这趟车。”安全员张永熙说着说着便红了眼眶,眼角的一滴泪无声地诉说着他的不舍。“嘀……”手持金属探测仪发出清脆的响声,张永熙坚守在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

编辑:罗兰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