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宁9月10日消息(记者黄月芬)9月10日是第37个教师节,这个本该是尊师重教的节日,却让不少家长及老师陷入“两难困境”:家长觉得教师节一年一次,别人送礼我不送,自家孩子是吃亏;而老师同样面临着收与不收的考验。

关于“教师节的礼物”,记者近日在南宁市进行走访,发现家长和老师们看法不一。

9月份广西各中小学、高校陆续开学,9月10日将迎来教师节。(央广网发 吴良艺摄)

跟风送礼 不送怕得不到“照顾”

“就怕别人送了,我们没送,会被区别对待。”韦女士的女儿今年秋季学期开学才上幼儿园,但九月份才开始,韦女士就已经着手准备教师节礼物。韦女士坦言,虽然老师早已经在班级群里发了通知,提醒大家不要赠送任何形式的礼物,但她还是想试一试教师节当天把礼物送给老师。

为了让女儿能得到老师的“照顾”,日常里韦女士还使出了浑身解数:老师随手发送一个朋友圈动态,点赞必然少不了,涉及工作的还会评论一句“老师辛苦啦!”;留意着班级群的老师发出的消息,立刻回复一个“收到!”。“有时老师表扬我们家孩子表现好,为了回复得好点,自己还会去找做文字工作的表弟帮写上一段话。”韦女士笑称。

记者采访发现,有一半的受访家长表示会在教师节送礼,但大多是出于无奈。“自己内心是不愿意送礼的,这不是好的风气。”杨先生说,他们最担心自己不送别的家长会送,孩子得不到老师的“照顾”。

也有部分家长认为没有送礼的必要。“自己没考虑过送礼,送礼只是个心理安慰,老师并不会区别对待。”歆歆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歆歆妈妈都没有给老师送过礼物。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另外当孩子养成‘送礼办事’的理念后,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歆歆妈妈认为,家长送礼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是一种不好现象,对孩子、教师、家长的价值观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送礼”成为教师的“节日负担”

记者采访了解到,面对教师节家长们蜂拥而至的礼物,不少老师并非满心欢喜,而是感到难堪与纠结。

“每年教师节来临时,我都会在班级群提醒各位家长不要送礼,但仍有不少家长私底下拿给我,我都要拒绝好几次,家长才不情愿地把礼物带回去。”已有六年教龄的中学政治教师邓老师说。

邓老师坦言,收与不收都让教师很是为难。收,既不符合规定,更不符合一个教师的职责与初心;不收,会让家长觉得与老师的关系疏远,老师不会全心照顾自己的孩子。

教师节学生送礼物,是想表达一份谢意和敬意,这对于老师的付出也是一种肯定,但是表达心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

在良庆区某小学任教的陈老师说,学生亲手制作的花,在黑板上写下的祝福语都让她感受到了孩子们真诚的心意。对她来说,自己的学生能够有感恩心、上进心便是最好的“礼物”。

家长不送礼孩子是否会被区别对待?针对此前家长们担忧的问题,记者问道。受访教师纷纷表示,家长多虑了,教师并不会因为家长不送礼就区别对待学生。他们更希望能与家长多交流孩子在校、在家的情况,构建起更紧密的家校联系,方便他们“照顾”学生。

治教师节“送礼风”需揪源头

尊师重教是优良传统,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时刻,应该让学生学会感恩,关键是以何种形式来表达这份感恩。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教师厅函〔2021〕17号),面向全国中小学校和教师开展为期九个月的有偿补课和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让家长苦恼、老师纠结、法规禁止的教师节送礼现象为何仍屡禁不绝?究其根本教师节送礼的两难困局反映的是“潜规则”办事的社会病态微观写照。

因此,在这种“潜规则”风气的影响下,家长和老师都被“教师节送礼风”所绑架。原本一个尊师重道的节日,在一个个红包、一个个礼品的重压下,家长与教师的负担不断增加。

邓老师告诉记者,其实当下,最需要的“礼物”是开展一些师生齐参与的活动,从中真正教会学生尊重教师,学会感恩,教师也能从中获得职业认同感。

开展教师与学生齐参与、共互动的活动是教师们希望得到的“礼物”(央广网发 江晓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