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宁7月31日消息(记者罗兰)“作为肝脏外科医生,针对各类肝脏疾病,在病人的手术过程中,如何减轻肝脏损伤、促进肝脏修复,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7月30日,在2021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肝胆外科教授何松青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肝脏损伤与修复是肝脏疾病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肝脏外科领域的肝脏损伤与修复,贯穿肝脏疾病外科治疗的始终。肝脏疾病发病率高、危害大,仅以肝癌为例,全球年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超过80万人,其中超过一半的肝癌新发和死亡病例在中国,而广西是全国肝癌高发区。以叶馥荪教授等医学前辈的研究为基础,历经二十多年,何松青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成功找到了减轻肝脏损伤及促进肝脏修复的突破点。

  

何松青在2021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央广网发 记者罗兰摄)

  在本次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何松青牵头完成的“肝脏损伤与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策略”获得2020年度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类特等奖,何松青作为科技工作者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何松青介绍,围绕减轻肝脏损伤和促进肝脏修复这条主线,他和团队成员开展了系统性的基础及临床转化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方面,他们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原创性肝脏损伤与修复的补体相关机制与调控理论体系;临床研究涵盖了外科肝脏疾病术前诊断、围手术期安全性评估、术中减轻肝脏损伤的关键性外科技术,及肝癌病人术后复发和预后的科学性预测等肝病外科治疗全过程。尤其是在肝胆外科微创技术及活体肝移植技术的开展和推广等方面取得开创性成果。机器人肝胆胰外科手术量连续三年居全国前五位;2017年7月成功开展广西首例活体肝移植技术,至今已成功开展150余例,活体肝移植手术量连续两年居全国前五位。术后3年生存率为93.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造福了一批广西乃至全国的患者及其家庭。

  “大力发展肝脏微创手术并推广应用,以及在广西积极推动并率先开展活体肝移植技术,‘达芬奇’机器人肝胆胰外科手术和小儿活体肝移植手术处于全国先进水平。”这是肝脏损伤与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策略的创新要点之一。何松青说:“我们的‘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技术和活体肝脏移植手术技术都排在全国前五位,是全国可独立开展儿童活体肝脏移植手术的六家医院之一,总的来说,从基础到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我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由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三部分组成,是比传统腹腔镜更为高级的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它可以通过微创的方式,进行复杂的肝胆胰、胃肠、心胸、脑等外科手术,具有人手难以比拟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机器人是工具,机器人手术不是纯粹由机器人去做,而是由医生控制机器人操作,它是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在外科手术上的应用,具有放大倍数更高、操作更精准、对病人的损伤更小等优势,我们医院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何松青说,“机器人手术是将来发展的趋势,未来可实现通过机器人进行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比如,只要其他地市级医院配备了机器人,我们可以在这边控制机器人进行远程手术,目前这项技术正在尝试中,尚未常规开展。”何松青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领域颇有研究,并且实战经验丰富,曾荣获“中国达芬奇手术十万例里程碑杰出贡献奖”。

  “荣誉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希望未来我们的团队能在肝脏疾病研究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健康广西、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何松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