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100年,红色初心印史册。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100年奋斗征程中,无数的英雄事迹被世代铭记,无数见证了苦难和荣光的物件被悉心珍藏。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央广网广西频道带你走进声音里的博物馆,了解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感知峥嵘岁月。 

 

  在百色起义纪念馆里,一根马鞭静静地“躺在”透明文物展柜中。马鞭长81厘米,质地为白藤,一头镶嵌铜套,是国家二级文物。这是当年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时期使用过的马鞭。

  这根历经九十多年风雨的马鞭,蕴藏着一段珍贵的革命往事。

  

  1930年邓小平使用过的马鞭 (央广网发 百色起义纪念馆供图)

  1929年12月11日,年仅25岁的邓小平领导和发动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期间,担任红七军前委书记,兼任红七军政委职务。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邓政委”。

  1930年秋天的一个早上,邓小平风尘仆仆地赶到林逢区苏维埃政府视察工作,深入了解当地社会情况,听取当地干部群众的心声,对如何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提出了一些指导意见。傍晚时分,邓小平要赶回县城,因走得匆忙,将马鞭遗留在林逢区苏维埃政府的饭堂里。

  那么,这根马鞭能够给我们透露出什么信息呢?

  百色起义纪念馆文物保护和保管科科长黄伟媛这样介绍:从这个马鞭里面,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是很喜欢调查研究的,这个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他亲自到农户,亲自到实地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便于以后做决策,也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一个佐证。

  马鞭被炊事员黎爱廷捡到,他希望再次见到这位神采奕奕的邓政委时,能将马鞭还给他。可是,黎爱廷再也没能见到邓政委。邓小平离开后不久,林逢区掀起了土地革命热潮,黎爱廷也分得了一份土地。他对邓政委无比感激,把这根马鞭当作宝物珍藏着。

  1931春,国民党反动派大举“围剿”右江革命根据地。敌人知道黎爱廷曾在苏维埃政府工作过,因此,一进村就直奔他家,而提前得知消息的黎爱廷早已转移到深山里。敌人一把火把黎爱廷家的房子烧得只剩下黑乎乎的几堵墙,但是放在屋里的马鞭却安然无恙。

  原来,为了保护这根马鞭,黎爱廷在自家泥墙上挖了一条缝隙,将马鞭藏在了缝隙中,再用泥巴糊上,所以马鞭才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为了将这根马鞭更好地保存,黎爱廷将马鞭进行了蒸煮处理,还用桐油涂在马鞭上,缠上布条加以保护,这样几十年都不会生虫子了。

  1958年,黎爱廷病重时,将深藏28年的马鞭托付给了外甥韦赞超,嘱咐他以后有机会一定要交还给“邓政委”。

  1961年,百色起义纪念馆(原右江革命文物馆)筹建时,文物征集小组到田东县林逢公社(现林逢镇)征集革命文物,韦赞超将这根倾注了两代人心血的马鞭捐献给了百色起义纪念馆。

  如今,马鞭依旧保存完好。马鞭虽小,却展现了壮乡人民对红军的拥护爱戴和深情厚谊,它静静地为我们“讲述”着战火硝烟中的感人故事。

   百色起义纪念馆讲解员曾颖慧:我是百色起义纪念馆讲解员曾颖慧,出生于1995年。我第一次来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时,就被这根马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后来,当我以讲解员的身份来讲述马鞭的故事以后,我才更深入地了解到,这根看似普通的马鞭,其实体现了邓小平当年深入村屯农户了解民情,体现红军与群众的军民鱼水情,是邓小平为党为民奉献一生、辛勤工作的见证。纪念馆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讲好这些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我的使命。

  监制|唐志强

  记者|罗兰

  通讯员|何宁

  音频|韦雅忱

  鸣谢|百色起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