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甘肃频道 > 甘肃新闻 > 甘肃快讯

央广网

让农民得实惠让农村大变样 会宁县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016-12-09 08:33:0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原标题:让农民得实惠让农村大变样——会宁县举全县之力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新建成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及文化活动广场

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央广网兰州12月9日消息 会宁是位于甘肃中部的一个以雨养农业为主的贫困大县,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全县辖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14个社区,总人口58.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89万人,全县有贫困村109个,贫困人口11.1614万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近年来,该县针对县域内乡镇、村组、农户发展的“短腿”问题,通过下功夫、添措施、出实招,加快了全县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新塬镇:致富路上勇立潮头

  在新塬镇的梁卯山塬上,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马铃薯过去是“救命薯、脱贫薯”,现在是“致富薯”。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的地区,新塬镇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但是,由于品种结构老化,多年来的自繁自种使薯种严重退化,导致单产水平低下,产品质量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新塬镇积极引进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进行良种繁育,引导农户对马铃薯品种进行改良,加快产业升级。2016年,该镇搭建了20个棚,栽植种苗140万株。这一举措在解决全乡洋芋优良品种子种的同时,开拓了该镇农民致富增收的新天地。

  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缺资金、金融机构放贷缺平台的“两缺、两难”矛盾,今年,该镇以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为重点,紧紧围绕富民产业落实专项贷款,通过“三户联保”的方式累计发放专项贷款8060万元,覆盖贫困村6个涉及贫困户1627户,贫困户覆盖率达到87.24%。同时,依托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涉农财政贴息贷款政策,有效破解农村融资难题。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贷款320万元。将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建设作为新常态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密结合起来,与培育扶持农村富民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紧紧围绕发展产业这一核心,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大沟特色的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了资金效益。

  汉家岔镇:幸福路上谁都不能缺席

  人人出门都想走上硬化路,家家致富都有好项目,户户发展都有明白人。这是每个农村群众的期盼,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花儿岔村、阴山村、大庄村是2016年汉家岔镇的预脱贫村,为确保这3个村稳脱贫、真脱贫,今年,通过党建扶贫引路,基础扶贫强根,产业扶贫结果等举措,使一件件扶贫实事、一桩桩惠民好事、一幅幅脱贫美图逐渐呈现出来,2300余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花儿岔村位于汉家岔镇东部,2015年底有贫困人口264户1129人,贫困发生率为61.4%。其国道309线穿境而过,里程近15公里,但通组的只有窑沟、小岔两组;全村仅罗山、后沟、常湾三个组和菜科壑岘有硬化公路12公里。花岔社被花岔涧沟隔为南北两段,造成该社100多名群众行路难、运输难;加之花岔至309线5公里、菜科山至菜科壑岘6公里、刘湾至309线1.5公里、裴家湾至309线1.5公里道路尚未硬化,全村310户1300人出行困难。为千方百计打通镇内道路“肠梗阻”,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今年,该镇争取资金,砂化了小岔组内道路5公里,硬化309线至刘湾道路1.3公里;通过“一事一议”,硬化村组道路3公里,打通了花岔组、小岔组通往309线的便捷道路;通过白银公司帮扶,在花岔涧沟新修高填土涵1座。实现了通组道路全硬化(砂化)。

  阴山村位于汉家岔镇西南部,梯田(坝地)人均不足2亩,且集中在瓦窑岔组少数农户中,绝大部分农户没有平地,土地产出效益不高。针对此现状,该村根据贫困户的发展现状,因户因人施策,按照“1+N”产业增收措施,落实镇上“112345”(户均1亩特色种植、开展季节性劳务输出1人,人均2亩马铃薯、3亩全膜、4亩草、5只羊)的发展思路,推动贫困户致富产业全覆盖。尤其是在发展全膜种植的基础上,该村调整产业结构,示范发展特色种植,2015年新种植柴胡200亩。同时,针对近年旱情严重、粮食减产等问题,在镇村两委的努力下,村上积极与人社、农牧、教育、妇联部门衔接,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发展劳务经济。通过举办创业培训、电商培训、种养殖技术培训、陇原巧手编制等培训,使贫困户主要劳动力培训实现了全覆盖。

  平头川镇:为群众打通稳固收入渠道

  双头村作为2016年平头川镇的预脱贫村,该村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全村通过全面实施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等行动,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提升,富民产业培育成效显著。目前,全村8个组全部通自来水,农户安全用水全面得到保障。全村有梯田8200亩,人均达到4.3亩以上,已实现耕地梯田化。硬化道路8.9公里,砂化6.3公里,通村社道路已全部硬化。通过农网改造项目,全村实现动力电全覆盖。在雪川社新建新农村一处,配合危旧房改造、危房修缮加固等措施,实现安全住房全覆盖。与此同时,该镇充分挖掘和利用扶贫资源,积极争取外力支持和帮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构建了多元扶贫格局。各级双联单位帮助张咀村新建文化舞台一处,新建村级阵地295平米,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备,新修砂化村组道路5公里,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安装太阳能路灯23盏、村址新装太阳能路灯9盏,为两年来考取二本以上贫困大学生帮助资金累计达8.2万元,实现张咀村大学生助学贷款全覆盖。

  按照“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脱贫发展理念,该村全面落实“1+N”产业增收计划,全村种植品种已经由过去的单一、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科技化、多品种的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目前,全村已形成全膜种植、牛羊养殖、劳务等三大主导增收产业,其中全村以劳务产业为主的139户,以种养殖为主的87户,以特色种植业为主的29户,镇、村两委班子在这些产业上采取科学引导、政策扶持,为群众打通了更加稳固的收入渠道。

  新添堡回族乡:打民族牌走富民路

  走进新添堡回族乡的三合村以及河屲村,宽敞平坦的硬化路,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标准化村卫生室,幼儿园以及通到农户家中的自来水,动力电等,新添堡回族乡党政一班人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将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一一改写的同时,让这个贫困山村见到了曙光,让这里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作为2016年的两个预脱贫村,三合村和河屲村在扶贫工作中能够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以解决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问题为重点,坚持兴办关系民生的惠民实事。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民生问题,目前,这两个村已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实际、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到了贫困群众。

  新添堡回族乡地处华家岭北麓,虽然离县城只有十来公里,但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十年九旱,是全省的重点贫困乡之一,是白银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全乡共辖13个村(其中:纯回民村8个,纯汉民村2个,回汉杂居3个),75个村民小组3945户19341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77%。现有贫困村8个,属全县最多。近年来,该乡坚持“举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谐乡”的基本方略和“发展高于一切、稳定压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的基本理念,深入实施项目带动、科教兴乡、赶超发展三大战略,在加强水、电、路、房、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同时,在产业上以“1+N”产业增收模式为主体,大力发展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为主的种植及以西门塔尔基础母牛为主的养殖和劳务经济,在全乡形成了全膜种植、肉牛养殖和劳务输出的三大主导产业。特别是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该乡在产业发展上不断探索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农户投入为主体、以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以2016年的预脱贫的三合村和河屲村为例,今年以来,该镇为河屲村18户当年预脱贫户引进基础母羊90只,新建圈舍18座;为三合村82户当年预脱贫户引进西门塔尔基础母牛164头,新建圈舍82座。统一采购黑膜21吨,为三合村免费发放青薯9号和168号脱毒原种50吨,为贫困户脱贫提供了保障。不仅如此,两个贫困村还依托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了市场主体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订单农业”,部分贫困人口依托产业实现了就业创业。据了解,目前,全乡共成立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社35个,成立村级扶贫互助协会13个。目前,全乡牛饲养量达到2.8万头,羊饲养量达到9.8万只,鸡饲养量达到10.8万只。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随着每一项惠民政策“落地”,会宁县真正让广大人民的所需、所盼“有声”。如今,一幅浓墨重彩的民生幸福画卷正在全县徐徐展开。

  刘党部

编辑:张磊磊

关键词:全膜,农户,马铃薯,贫困户,专业合作社,持续增收,1+n,贫困村,会宁县,订单农业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