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在线收听
中国之声 经济之声
音乐之声 都市之声
华夏普通 华夏双语
民族之声 文艺之声
中华之声 神州之声
电子杂志 更多>>
444.jpg
第04期
本期热点:玉龙雪山 高原姑苏:丽江古城 情死之地:云衫坪
日期:2008-6
第04期
1224213452406.gif
22.gif
市政工程.gif
未命名.gif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记者观察
排洪道:“安逸”背后的隐忧
中广网    2010-06-23

  中广网兰州6月23日消息 近日,南方连发的暴雨已使两千多万人受灾,而千里之外的兰州,却仍然有许多人在艳阳高照下习惯性地往排洪道里乱扔着垃圾、乱搭着违建。也许,他们根本认识不到,有朝一日如果洪水来袭,兰州将要比南方更“痛苦”。

  一方面是为解决隐患,专家急迫地谏言;另一方面,却是因为投入和重视不够,市区81条主要排洪道陷于萧条的尴尬。两方面一起指向一个事实,那就是排洪道已成为影响兰州安全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隐患。   A、“住在洪道旁,就好比抱着个‘定时炸弹’,一旦洪水下来,我们就危在旦夕。”

  刚吃过午饭,天空便阴沉下来。6月19日下午,家住雷坛河的马新宏还没来得及放下饭碗,便叫上儿子到房屋四周去查看。“天一变脸,我们就得动身。”马新宏一边给儿子递着油毛毡,一边告诉记者:“住在洪道旁,就好比抱着个‘定时炸弹’,一旦洪水下来,我们就危在旦夕。”

  今年已经53岁的他和老伴、儿子三人共同挤在洪道边三间小平房里,对于靠做些小本生意以维持生计的他们来说,搬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尽管一遇到雨季就要把住了40多年的房子“缝缝补补”,但他们只能在这里相依为命。

  翻过马新宏家的后墙,就是雷坛河。作为上游阿干河唯一的泄洪出路,这里虽不起眼,却也连接兰州市区,可以直通黄河。

  6月20日中午,空气沉闷而烦躁,记者沿着兰阿公路行走在雷坛河一旁,经雨水浸泡了许久的霉味丝毫没有被午后的阳光扫除,各种异味夹杂在一起,扑面而来。这些异味的源头,正是长年散落在洪道里的垃圾,借着今夏接二连三的雨水,这会儿都一股脑地蒸发了出来,其和从上游冲刷下来的残枝断木混在一起,从文化宫入口一直铺到了阿干镇。

  在兰阿公路桥南,十几间简易搭建的房子更是紧逼洪道,将那块书写有“禁止乱倒垃圾”的牌子也挤得趴在了路边。垃圾中,一股黄、一股黑的污水胶着在一起,在雷坛河口的蒿草掩盖下直奔黄河。

  对于这些,马新宏总有说不完的苦衷。他告诉记者,有关部门划地为线,西边是七里河的沈家坡,东边是城关区的自强沟,他们这些房子连在一起,就成了这两个区的分界线,也变成了“三不管”地带,基础设施根本无从谈起。同他一样,居住在附近的上百户居民,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在有生之年不受到洪水侵扰,至于像附近那一幢幢高耸的“经济适用房”,他们从来都没有奢望过。

  B、“四十年前这里就发了一场大洪水,一下就卷走了上百人。现在多少年没发洪水人们麻痹了。”

  6月18日,家住小西湖硷沟沿的薛进良又回想起之前的一起官司。两年前,兰州市规划土地管理局与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将硷沟洪道及其周边土地出让给了这家开发公司。为了阻止开发公司将房屋建在洪道里,薛进良他们便将兰州市规划土地管理局送上了被告席。

  但时过两年后再来看,薛进良却只是感叹:“当初虽然维护了权益,可是从长远着想,相对于家门口这条常年疏于管理、排洪能力逐年下降的洪道,我们却没从根本上改变什么。”

  同他一样,担忧家门口洪道的还有居住在西固区元坨峁排洪道旁60岁的赵全胜。指着横扎在洪道边的两间活动板房,老人激动地说:“我还清楚记得,四十多年前这里就发了一场大洪水,一下就卷走了上百人。现在是多少年都没发大洪水了,人们才开始麻痹了。以前连个酒瓶子都不敢往里扔的洪道,现在却连房子都敢盖。”

  记者在徐家山旁的一处排洪道里也看到了一排堆挤的房屋,洪道中间几棵无人问津的大树和乱倒的建筑垃圾早已堵住了并不怎么流畅的泥浆,一些简易厕所里排出的粪便也充斥着路人眼球。在地势低洼处,一些淤泥还在雨水的“帮助”下乱施“淫威”,沿着沟沟坎坎直接流到了附近人家。一户居民担心地说:“平时靠些铁板、砖头还能抵住漫过脚面的水,可一旦水过膝盖,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院子被淹。因为对洪道不放心,让我们一到雨季便开始担忧,以至都活在了恐慌当中。”

  惊魂未定的,还有今年5月29日晚历经了生死逃离的李青。

  当晚,天降大雨,他坐着朋友的车路过秀川一条并不知名的小排洪道时,突然一股洪水在夜幕下朝他们翻滚而来,眼看两米多高的浪头就要打向车身,李青的朋友急转方向盘才躲过一劫,而旁边一辆挖掘机却未能幸免,和泥沙一起被卷到了路边。随后,聚集起来的洪水越来越多,附近居民在恐慌中目睹了高达两三米的浪头将路旁护栏一一摧毁。此时,在相距十几里的兰州城中,许多人是从第二天的报纸上见到了被卷起的挖掘机,尽管窗外雨水还是淅淅沥沥,但生活的“安逸”丝毫没有被打破。

  C、“这些洪道一旦崩溃,直接威胁城市50余万人的生命、造成超过2亿元的财产损失。”

  记者了解到,西起河口,东至砂金坪,兰州近郊四区目前已有排洪道主沟81条、支沟959条,主沟总长699公里,汇水总面积达到2198平方公里。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排洪道分布于城市各个片区,才构成了兰州“疏导激流”的网线。

  

  据城建专家马湘民老人回忆,解放初两山植被稀少,一遇洪水,都是靠几条山间河道来疏浚,“遇大雨,往往涝洼成灾。”解放后,兰州才开始大规模地新修排洪道,但由于两山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有限的人力及技术,仍然未能幸免发生在解放初的几次较大洪水。

  这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1951年8月的那次,兰州市内的老狼沟、大洪沟和烂泥沟频频发难,死亡近50人,而其中最凶猛的正是马新宏他们居住的雷坛河。“当时水势难挡,路边的好多房子和人都被卷了进去……”

  随后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建国以来,兰州较大洪水已发过十余次,累计死亡超过400人。

  赵全胜老人抱怨过的西固区元坨峁沟,1964年6月连续发生了3次大规模的泥石流,洪水以10米高的浪头打向民居,导致21处住宅被埋,死亡157人。

  1978年8月,就在薛进良他们不惜打官司都要保护的小西湖硷沟,一场暴雨冲出了近3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导致市内一些道路积水数十小时,3000余间民居受损。

  与此同时,地质灾害隐患相关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一直没有发生较大洪涝的这20来年。

  据今年5月份出炉的《甘肃省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预测:“兰州市目前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很大。”《方案》指出,目前兰州至少有8处隐患需要重点防御。这其中就包括了城关区的大沙沟、大狼沟、罗锅沟;七里河的铁冶沟、姐姐沟;西固区的寺儿沟、元坨峁沟,以及红古区的石头沟等20余条都已经破败不堪的排洪道。

  “这些洪道一旦崩溃,直接威胁城市50余万人的生命、造成超过2亿元的财产损失。”《方案》就兰州排洪道存在的隐患给出了量化数字,同时也警醒人们:排洪道保护整治迫在眉睫。

  D、“改造排洪道,根本还在政策的倾向和资金的投入上,但这方面往往难以被重视。”

  “黄河兰州段一到汛期本来水量就大,再加之大通河、湟水河、庄浪河、宛川河等水系汇流,使得短期内,黄河水系很容易上涨起来。”兰州市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防汛办主任王立吉也深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排洪道却还处在原始状态,引发灾害的可能性极大。”

  王立吉告诉记者,虽然政府多年来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疏浚、修建了南河道等洪道,但相对于现状,所做工作仍显薄弱。今年,他们也启动了防汛4级预案,实行了24小时人员监控制度,“可受经费制约,已经很难做到每年对每条洪道都进行全面的整治,只能采用一些简单方法,现补现救。”

  记者注意到,目前兰州已经将排洪道的管理任务分派到了各个区。在力量分散的情况下,不同的区县、不同的地段情况都有所不同,也就出现了洪道治理良莠不齐的状况。

  以城关区为例,目前主要洪道有20余条,但管理上则是参差不齐。作为兰州排洪道改造的典范工程——城关区“瑞德洪道”,当初因为综合改造的成功,成了街头一道靓丽的“景观”,赢得了市民赞许。但是,城关区防汛办一位负责人却表示:“瑞德洪道的成功改造,完全是靠企业的力量来完成。这也毕竟是个个例,在招商中我们也发现,因为根本没有经济效益可言,已经很少有企业愿意再往洪道里投钱。”反复思考之后,他认为:“改造排洪道,根本还在政策的倾向和资金的投入上,但这方面往往难以被重视。”

  6月12日,兰州市防汛工作会议又将列支8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整治地质灾害的情况予以了说明,对于洪道治理似乎是一次新的契机,但有人分析认为,这些经费对于因地质灾害“久病”的兰州来说,少之又少,而真正刨去其他灾害的治理经费,留给洪道的最多也只是其中的五分之一,在这项投入上,兰州仍然不够。

  对此,王立吉也表示,日前他们又将一份新的防洪方案送达上去,“希望能够批准一些申请内容,以期进一步解决洪道问题。”他还郑重地表示,今后对于排洪道的管理宁可是“守株待兔”,也不会去“亡羊补牢”。

  E、“可以说,长期的安逸已使有关部门失去了判断力,对应急预案的理解存在误区。”

  “如果政府能认识到,固然很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兰州市区的排水系统都没有完善,个别地段已经连普通的污水都难以排泄,更何谈去应付洪流?”作为水文地质专家,我省水文地质勘察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乱水告诉记者,由于兰州地理位置特殊,经常会引发局部性的强降雨,这种降雨“范围小、强度大、突发性”的特点,正是促成洪涝灾害的先决条件。“因此,仅靠重视还不够,必须加大投入才行。”

  6月21日,兰州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建才介绍,5月29日起我省便进入了主汛期,据他们预测:“今年黄河流域发生汛情的几率较大,加之受汶川大地震对地质、气候条件的影响,预计今年兰州的地质灾害情况会更为复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问题不可忽视。兰州局部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城区排洪道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省科学院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所长王得楷也担忧地说:“不要轻易去断言,不要以为20多年没有发洪水就不会再来,不要以为兰州是西北干旱地区便可以高枕无忧。兰州虽不会像南方那样频繁暴发洪水,但一旦暴发,危险程度绝不亚于近日南方洪涝成灾的现状。可以说,长期的安逸已经使有关部门失去了判断力,对应急预案的理解存在局限和误区。”

  记者也了解到,前不久,兰州市政府为编制《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还特意请来了两位院士为其把脉。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留给兰州市有关方面的临别赠言,便是由衷地劝诫有关部门要认识到兰州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紧迫性,必须将其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整体推进,切不可不以为然。

  20年前,当一批工程技术人员改造西津路时,路旁怨声载道,在当时的市民看来,“全市才这么几辆车,把个路修这么宽至于吗?”而不过才20年,西津路已成了兰州最堵的一条主干道,人们再也不会埋怨当初把路修得太宽。同样是20年,因为一直没有发过洪水,兰州人放松了警惕,但试想,如果20年、30年,或是更长一段时间后的某一天洪水果真来了,那时的人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应该留给有关职能部门去思考回答。记者王家安

来源:兰州晨报    责编:岳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