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精致文章
精致文章
青云之半
中广网   
  

  八十年代初期,我只身走向麦积山,沿途搭了几次便车,来去匆匆。

  那一年的春季花开得早,进了山,空气中糅合着清香。仰起头观望麦积山,能感受到轻雾如纱般落在脸上,浑身有被湿气包裹的感觉。走进麦积山的感受是温润清馨的,对麦积山的记忆却是单纯的、甚至是模糊的。但那云雾中的山峰、悬崖上的石窟和峭壁上的大佛,却如奇丽的文字一样印在了我的记忆中。“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是神功。”这段话我是后来从介绍麦积山的文字中看到的,是《太平广记》中对麦积山的描述。但是,这段话却加深了我第一次走进麦积山的印象,大概是这段话说出了我当时朦胧中感受到、却认识不到、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吧!于是,对麦积山的第一印象便由一种感受清晰为文字。

  八十年代末期,我参与策划《天水画册》,在撰写拍摄大纲和文字稿,进行总体设计的过程中,多次走向麦积山和天水市区的一些景点。从第一次到多次走近,可以说对麦积山是一个不断阅读的过程。由一个大致的轮廓印象,逐步具体到小沙弥、阿傩童稚般的微笑。阅读了文字记录之外山与人、人与佛之间的许多感受。

  麦积山是西秦岭山脉的一座孤峰,因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在群山环抱、万绿映衬中,一峰独起,烟云缭绕。这样一座幽静的山峰,从人们一开始发现了她的美,便寄托了以农为本的汉民族热切的期望。人们希望它能成为真实的麦垛,也希望自家的麦垛堆积如这座山峰。以最淳朴的目的着想,也期望这座造型奇特的山峰有某种上苍的寓意,或者仅仅是期望一个吉祥的兆头。千百年牛存在黄土地上的庄农人,发现了一座山峰的美,并把自家的期望与这座秀美的山峰融合起来,起一个朴素甚至原始的名字,一切便随着这山峰的生长而生长,以山峰的存在而存在。就这么一个十分单纯朴素的名字,便成了千古的永恒!这使我明白了单纯与朴素的恒久。其实,千百年来存留下来并保存完整的东西,都是十分单纯和朴素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任何美丽的物体,都会成为某种寄托的载体,发现美与寄托于美好像是同步的,是为了告诉后来者美的所在,让人们仔细阅读这美,并不断地升华美。

  发现麦积山之美是很早的。大约秦以前,生活在这一带的某一个聪明且能感悟美的人,就看到了这座秀丽的山峰。很可能那个时候,这座山峰就有了麦积山的名字。这感觉很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后世人不断地询问,总想弄明白的,实际上是对发现美的追忆。

  大约后秦时期(384—417年),有人在麦积山崖壁上始凿石窟、塑佛像,麦积山开始赋予了人为的寄托。人把创造凿刻于山峰,让这座美丽的山有了另外的负荷,让缠绕在半山的云抚摸。高142米的麦积山峰,石窟多凿于二、三十米至七、八十米的凌空峭壁。崖阁、龛窟、山楼、走廊,在云里雾里。人的期望附着于山峰而升高,这是一种美好的期望。起初的愿望大约是单纯的,也是神圣和纯真的。人把期望高高托起,离云离天近些。这样的一个目的,蕴涵着人向往与神的接触,同时也使想象中的神能站在应有的高度。这是一个奇妙的想象,开启了后世人的模仿。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开凿石窟佛龛尤甚。同麦积山一样被列为中国四大石窟的云岗石窟,也是这一时期人的杰作。大约在五世纪初,麦积山便成为佛教胜地。从地面的寺院到青云之半的石窟,成为立体的以佛像为主的造型展示。传说中的修造是多种多样的,聚焦在人怎样才能在那么高的崖体旁开凿和修建。有民谣:“堆起万丈柴,修起麦积崖。”传说开凿石窟时,从山下堆积木材至高处,然后施工,修建一层,拆除一层木材。完工后,再从下而上,架设栈道,十二层曲折迂回。这是一种传说,也是一种推测。其实,各种推测都是可能的。人之需要寄托,这种寄托就会激发无穷的智慧。现代人为了探求古人的创造,预想多种方案模拟古人的行为,但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完整的或者唯一的答案,我曾从资料片中看到,一些欧州的科学家们耗巨资研究埃及金字塔和尖顶纪念碑的建造过程,特别是对金字塔石块的采运问题和尖顶纪念碑如何整体竖立不用固定的问题,应用多种方法真实地模拟;还有罗马竞技场硕大的圆顶遮盖如何修建,当时的混凝土如何制造等问题,都从多角度进行了探求和严谨的研究。但是,整个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在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疑问中,又诱惑、启发了现代科学家们的新发现和新创造。同一个问题有了多种解答,并且有了更加简洁的办法。欧州人的研究使我省悟到,人类所展现的智慧和才华是不断寄托的结果。寄托中的想象是无穷的,因为寄托的本身,就蕴涵着幻想或梦。

来源:SRC-504032946    责编:杨静      
精彩图片
2007年公祭伏羲大典
乐舞告祭
公祭伏羲大典彩排在大雨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