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更好的展示公益领域的发展和变化,《益说益听》推出《我们的70年》特别节目。让我们跟随本期嘉宾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教授,一起来感受中国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

  精彩问答:
  主持人:很多人认为2008年是中国公益的慈善元年。您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
  邓国胜:的确,有很多的媒体和一些学者认为2008年是中国公益的元年,也有人把它叫做志愿者元年。主要有几个标志性的数据,第一个数据是捐款数据。2008年,中国的社会捐款首度突破了一千亿;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是有人估计大概有三百万到五百万的志愿者进入灾区,参与救灾。
  主持人:在2008年之后,特别是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公益慈善的变化又是什么?
  邓国胜:因为汶川地震的原因,使得整个社会对公益慈善事业高度的关注,大家认识到了慈善的作用和价值。十八大以后,特别是2016年,我们国家终于出台了慈善法,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到2017年,我们的捐款也首次突破了一千五百亿。
  主持人:在2017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报告当中,指出互联网公益已经进入了3.0时代,这意味着什么?
  邓国胜:2017年互联网的捐款已经突破三十多亿了,虽然这个数量不是很大,但是跟过去比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一个变化。而且捐款人次能够达到八十多亿人次,这就意味着互联网的捐款每一笔都很小,少的也就几分钱,但捐款的人次多,也呈现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
  主持人:您曾经说过,中国公益最大的困境就是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公益的意义和价值。你觉得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邓国胜:公益慈善绝不只是一点钱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唤起整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一种爱心的启发,一个社会要有序、要健康发展,那最终还是人心向善、企业向善,这个社会才会健康发展,这也是衡量文明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最重要的是,要所有人通过慈善认识到慈善的价值,能够更多地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