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方舱”里,小朋友和大白合影。上海儿中心供图

  6月14日,位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内的“亲子方舱”送走最后一批亲子家庭后,正式休舱。65名来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儿中心”)的医护人员,终于在“亲子方舱”开舱78天后迎来了休整时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温暖一平方直播间采访了医护人员和曾经在方舱陪同隔离的家长。

  “每天都在同各种小朋友打交道,有求必应、有喊必到。”上海儿中心团委书记、心胸外科医生胡仁杰告诉记者,“亲子方舱”的护士台可能是整个方舱医院里最繁忙的,每隔一两分钟,就会有一个小朋友跑来,找大白看看画作是不是漂亮,小心翼翼地问大白讨一块小饼干、小糖果吃吃。“氛围和谐,彼此欢喜。”胡仁杰说。

  “孩子一开始是发烧,我的核酸结果是阴性。我是一定要进方舱陪着的。”10岁男孩乐乐(化名)的母亲李女士4月初在上海儿中心陪孩子就诊时,孩子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

  在4月4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新冠肺炎病毒婴幼儿感染者的陪护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表示,对于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由监护人自愿申请,在充分了解可能的健康风险并签署告知承诺书后,可以陪护。符合陪护条件的家长应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做好个人防护,落实规范佩戴口罩、分时用餐、不与儿童共用生活物品等防护措施,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制度。

  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当时在上海儿中心陪娃就诊时,已经非常焦虑,“我找了好几个医生,不断向他们表达我要去方舱医院陪同的意愿。”后来,在签署了告知承诺书后,李女士母子俩一起进入“亲子方舱”。

  “亲子方舱”是上海儿中心医疗队在本轮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独创”的一种亲子共同隔离观察治疗模式。它的出现,为疫情焦灼下的不少上海家庭送去温暖。

  3月29日,上海儿中心儿科医护团队奔赴世博展览馆参与方舱医院医疗工作,于3月29日当晚就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病毒无症状及轻症感染者,收治患儿年龄范围初定为4岁至18周岁。

  由于儿童是特殊人群,需要更多的身心照护,医疗队当时就决定采取“亲子收治”模式,即患儿可由至少一名家长陪同进舱。

  上海儿中心医疗队也于4月4日晚从世博方舱医院“整建制”转移至床位更多、更大的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这一次转战,上海儿中心医疗队得到上级同意正式采用“亲子集中收治”模式,明确“本病区允许家长陪同”。仅仅两天,“亲子方舱”的近千张床位已全部住满。

  在这间方舱里,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观察治疗,上海儿中心的医生负责孩子们的救治工作,与其合作的,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以及后期加入的湖北援沪医疗队。儿童的收治年龄下限,从4岁放宽至两岁。自4月4日至6月14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疗队病区共收治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2200余名,800多个亲子家庭中,7岁以下儿童家庭占了一半以上。

  “亲子方舱”里,温情满满。

  考虑到亲子方舱内学龄儿童接近半数,方舱开放了无线网络,医疗队专门开辟了自习空间,准备了必要的文具用品、简易小课桌等。对于有打印学习材料需求的孩子,医疗队随时提供“作业、试卷打印”服务。

  对于低龄段儿童,医疗队募集适宜的玩具发放;对于因为不能适应环境而产生情绪问题的孩子,医疗队内的心理医生会进行评估,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家长宣教。同时,鼓励孩子们到室外去活动并配发钙片,这样既促进骨骼发育,也有助于调节情绪。

  4月以来,“亲子方舱”俨然成了一个“共享自习室”,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学习。下课时,孩子们还会“串串门”,彼此问问来自哪个学校,互相加个微信;有的低年级孩子还拿着题目去请教高年级的孩子。

  方舱内的集体生活包括但不限于三五成群地讨论作业、在特定的空间跳绳、踢毽子、拉着“大白”聊天合影……“亲子方舱”护士朱萍介绍,舱里的孩子和医护人员关系很亲密,“测体温时,他们会主动把额头抬起;测核酸时,把嘴巴张得大大的,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亲子方舱”是上海所有方舱中较晚宣布休舱的,还是上海所有方舱中唯一一个“没有换班”的方舱,医护人员从3月28日一直值守到休舱。

  胡仁杰参加了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在亲子方舱里举办的方舱党课,穿着大白给小朋友们讲解什么是新冠病毒。他一边讲课,一边还要陪孩子们聊天,“他们最喜欢交流,自己给自己做流调,互相交流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感染病毒的。”

  “亲子方舱”里的孩子们,一个节日也没有落下。

  “五四”青年节期间,胡仁杰组织青年医护人员和方舱里的孩子们一起观看各种学习视频、学习总书记讲话寄语,大家一起给未来的自己、给家人朋友写了一封信,介绍自己的近况和未来的打算。

  端午节,他们吃上了社会各界捐赠的爱心粽子。

  “六一”儿童节,团崇明区委、崇明石榴籽公益基金会赞助,胡仁杰给当时在舱的60个孩子一人买了一块蛋糕。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给医护人员递了小纸条,他们的奇趣蛋、棒棒糖也都在“六一”这天准时到货。

  “这段经历,无论是对我们医护人员,还是对那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可能是一辈子都难得一遇的。我们不能给自己、给孩子留遗憾。”胡仁杰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冯仪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