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北京站,义务指路十余载;守护潮白河,劝阻不文明行为;巡逻在社区,“西城大妈”代代传……

  在我们的生活中,志愿者们用一张张笑脸、一句句问候、一声声关怀,让这座城市更有温度。作为其中的骨干力量,基层共产党员始终走在前列,默默奉献爱心,以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初心与使命。

  义务指路 汪维信

  坚守指路亭 照亮旅客路

  “到前门坐几路?”“20路,顺着这根电线杆子往前数第六根,旁边就是站牌。”

  “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怎么走?”“看见那个有白十字的楼了吗?底下就是122路的始发站,坐到肿瘤医院站下车过天桥往南200米。”

  上午10点,北京站东侧的东城区党员义务指路亭前不时有旅客驻足问路,年过七旬的队长汪维信总能“张口就来”,有时还会给对方递上一张印有具体路线的小纸条,“光说记不住,特别是岁数大的,过会儿就忘了,我们把常用的信息提前整理好,可以撕下来拿手里。”

  这些办法源于常年工作的积累。2007年,正值北京奥运会前夕,一些人发现北京站客流量大,问路者多,便以指路为由收费。一群热心肠的退休老党员在街道和社区的组织下,开始提供义务指路服务。两年多后,退休不久的汪维信也加入这支队伍,“早期指路多半靠经验,我们对周边的公交线路和站点逐一踏勘,分门别类整理出交通手册,目的地囊括了北京主要的医院、景点、商场、高校、银行、酒店等。”

  指路过程中,汪维信发现经常有旅客反映附近酒店太贵,希望打听有没有价钱相对便宜的旅馆。“中低档的旅馆在网上不一定都能查到,需要实地去看。”汪维信骑上车,沿着大街小巷一家一家地跑,把合适的旅馆名称、地址和电话记录下来,“旅客如果有需要,可以先照上面的信息问问有没有房间,什么价钱,觉得能接受的话再过去。”

  多年摸索下来,汪维信俨然已经成了“活地图”,但他并未停止学习,“现在公交线路调整比较多,情况变化也很快,要想与时俱进,就得学电脑、用手机,不然好多书刚出没多久就过时了。”在儿子儿媳的帮助下,汪维信不仅学会了导航搜索,还用上了翻译软件,成为队里的“科技指路第一人”。

  “除了指路以外,我们又对服务项目进行了拓展,目前已经增加到十项,争取逐步让义务指路亭升级为便民服务站。”汪维信指着窗口处的插座说,“比如手机充电,需求量就很大,好多人下了车手机没电了,但需要支付和导航,跑来这边补一会儿,我们特意准备了不同种类的数据线,匹配相应接口的手机。”

  在指路亭里,类似这样看似不起眼,但在关键时刻能救急的物资还有很多。“像热水,一年四季都要备着,有的人想泡方便面,还有的给婴儿冲奶粉。还有针线包和简单工具,遇上背包带子断了或者行李箱拉链坏了,也能修修补补。”寒来暑往,汪维信与指路队的队员们一起坚守了十余载,“作为老党员,大家心中都有信仰,也始终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希望今后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让志愿服务的队伍不断壮大。”

  巡河护河 李书田

  劝阻不文明 传承护河情

  “心里装着党,退休不离岗,守护潮白河,晚年发余光。”潮白河畔,一群身穿红马甲的老人总会在岸边“上岗”,81岁的星火志愿护河队队长李书田正是其中一员。

  退休之前,李书田在顺义区水务局工作,与潮白河打了数十年交道,见证了这条河的历史变迁。家住裕龙三区,与潮白河仅一路之隔,更让他对这条河的感情不同寻常。

  “曾经的潮白河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雪,生态环境好,水量也丰沛,后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用水量剧增,再加上降雨量减少,水资源变得紧张,潮白河一度断流,环境急剧恶化。”令李书田感到欣慰的是,各级政府对潮白河展开全面整治,包括河道清淤、修建护坡等,并启动“引温入潮”工程,修建水上公园和湿地,使潮白河的面貌逐渐恢复。

  在河畔遛弯儿时,李书田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或者违规钓鱼,总会上前劝阻,“有人就说我是爱管闲事儿的老头,可我知道如今的潮白河来之不易,实在不忍心看到它被破坏。”

  李书田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还远远不够。2015年,当选顺义区裕龙三区老干部党支部书记的他希望带动身边的老干部、老党员一起组建护河队,“我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此取名‘星火护河队’。”

  成立以来,李书田和队员们轮流到河边劝阻不文明行为,及时清理环境卫生,并提醒在河边玩耍的儿童和散步的老人注意安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大家在认识上有了新的飞跃,行动上也更加自觉,申请加入护河队的人数明显增加。”

  考虑到队员平均年龄已过六旬,李书田将护河队编成14组,确保每天上下午分别有人值班,“这样每名队员的负担不至于太重,可持续性更强。”

  巡河之余,李书田还在思考如何将护河精神传承下去。“志愿服务需要引入新生力量,潮白河文化也要有更多人了解。”在李书田的组织下,护河队的骨干成员查阅大量资料,反复修改配图,精心编写出两本有关潮白河的书,并为多所学校的学生讲述潮白河的历史文化和神话故事,“有了认识,就更容易培养起感情,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肩负起守护潮白河的重任。”

  “西城大妈” 王慧力

  三代人接力 社区当成家

  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臂套红袖标,这是“西城大妈”的标配。在展览路街道百万庄西社区,年逾花甲的王慧力便经常以这样的身影出现。

  “要论‘西城大妈’,还得从我母亲那儿说起。”上世纪90年代,王慧力的母亲刘桂芬从单位退休以后,担任社区治保主任,继续发挥余热。如今已经80多岁高龄的她,依然主动报名参与志愿服务,“遇到重要活动,就会出去值班,心里头一直都装着社区里的事儿。”

  在母亲的影响下,王慧力也很快成为“西城大妈”中的一员。2002年,她从单位内退后,开始在文兴街社区居委会工作,成为社区治安志愿者。

  “刚去没多久就赶上‘非典’,需要给隔离人员送饭送菜,那会儿疫情正严重,防护措施又很有限,大家心里都没底。当时的社区书记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丝毫没有犹豫,说‘我是党员,我去送’,这让我对党员有了全新的认识。”经过努力,王慧力于2007年正式入党,“成为党员,对自己的要求就更严格,干劲儿也更足。”

  与母亲那一代的“西城大妈”相比,王慧力的志愿服务内容有了进一步拓展。“除了社区治安巡逻、宣传防火防盗以外,还要兼顾环境保护、人民调解、为老服务等。”对“热心肠”王慧力来说,社区就是自己的家,社区的事儿也就是自家的事儿:大晚上有居民摔了,接完电话就去送轮椅;听说自来水管爆了,赶紧跑过去帮着清理;遇到街坊邻里闹别扭,苦口婆心上门去劝架……除夕夜,王慧力从没在家踏实吃过一顿年夜饭,“越是过年,越得忙活,要四处排查消防隐患,生怕什么地方着火。”

  近些年,王慧力又挑起了街道老年协会的担子,帮助老人们组织书画、剪纸、编织等活动,并上门看望空巢老人,陪着他们聊天,送去温暖和慰藉。

  “老同学一直约着出去旅游,可一次都没成行,护照办了十多年从来也没用过。”王慧力的日程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社区在她心里的分量举足轻重,“能被那么多居民信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2018年2月,王慧力的女儿娄珊珊放弃了国企的工作,通过民政局社工招聘考试,成为展览路街道百万庄西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西城大妈”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而守护家园平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早已注入一家人的血液当中。